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曹殊近日表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已提前出现,大学毕业生千万不能只瞄准那几个少得可怜的“精英”岗位,而应该与时俱进地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
曹殊认为,造成“就业大众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使得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非精英”岗位就业;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岗位对劳动力接受过教育的层次提高,促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多地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序列;三是职业和岗位的发展引发了传统意义的“蓝领”和“白领”界限的模糊和标准的变更;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进了脑力劳动的普遍化,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使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
谈到如何应对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时代来临时,曹殊说,这种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层次的进一步分化,各层次的高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他们的毕业生要为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按层次服务;各高校将随着其承担的培养目标在社会中重新竞争定位,除少数研究教学型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生层次毕业生为主、走“精英”培养道路外,其他90%以上的院校必然是走“大众化”培养道路。高校的进一步“分化”和竞争,将促使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更加讲求“适销对路”、质量高、有特色,并建立广泛的就业渠道。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在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和人生观、价值观、“大众化”的择业观以及创业意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