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及青年择业指导专家汪大正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教育峰会上谈了自己的建议。
汪大正的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他16岁进工厂,当了14年工人,30岁时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38岁时他“跳槽”加入北京飞利浦公司,从一名招聘专员做起,开始了自己外企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生涯。
汪大正说,大学生首先要正确看待毕业。学校生活的结束意味着生活学校的开始。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永远没有毕业生,因而人们才说要“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大学”提供给我们的是“终身教育”,生活就像一本“无字天书”。只有努力学好生存、求知、做人、发展四门“基础课”,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其次,大学毕业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比学些“面试须知”更为重要。就现实而言,汪大正认为大学生毕业时的求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处于暂时的“被动地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受主考人员的主观因素以及信息交流的透明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录用存在较大的偶然性。他提醒说,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我们进行的是长距离的马拉松赛跑,奖牌授予的是“跑第一的人”而不是“第一跑的人”。
在谈到敬业问题时,汪大正希望大学生们在学校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一个对学习不求甚解、对集体不负责任、对他人漠不关心、唯我独尊的人,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任何单位都只把机会提供给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的人,而不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