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考生和中学不讲诚信打击了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积极性,但这并不是自主招生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赵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定怎样的录取对象,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选拔,是目前自主招生面临的两大难题。
赵清说,自主招生的本意应该是录取那些“按照平时成绩肯定考不上所要报考的大学,但是本身却有一定的潜能、特长,综合素质比较高,将来进入高校肯定会有很好发展的那些学生”。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2003年南京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93名学生中,72%的高考成绩都达到了南大录取分数线。浙江大学的数据更让人吃惊,2003年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只有一名没达到学校本身的录取分数线。这样的情况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中同样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目前全国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公布出来的招考方案大同小异,高校对自主招生对象规定的条件过于硬化、死板,很多只是在保送生条件基础上做一些“优惠”,比如本来保送生的规定是“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理、化、生物、信息学5个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过国家或者省里的比赛一等奖”,而某高校自主招生的对象条件则“优惠”为“获得两个不同学科省级赛区二等奖”。在这样硬性条件的规定下,自主招生对象成绩优秀也就“在所难免”了。赵清说:“这样的招生方式根本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也违背了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本意。”
自主招生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选拔学生。目前,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选拔学生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自己组织考试,像北大、清华去年寒假组织的“冬令营”。考试本身比较公平,但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自主招生是为了跳出“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框框,但现在却是用“一张试卷”代替“另一张试卷”;学校出的题目,选拔性究竟如何,谁也不能保证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学生肯定是学校想要的学生;另外,如果大家都来组织考试,学生就会“疲于奔命”。
另一种方式是不组织考试,直接进行资格论证。先由学生所在中学推荐,然后高校组织专家进行资格审定。在诚信体制还未充分形成的时候,这一方式也面临很大的问题。有的中学提供给高校是考生假的排名,有的中学只是把一些学生考得比较好的成绩提供给高校……遇上这样的中学,弄不好,高校就要吃“闷亏”。2002年,南京大学就接到了两起中学给学生成绩造假的投诉。
“自主招生的理想模式应该是高校充分实行‘自主’录取,在中学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把在某一方面能力很强的学生选拔出来。”赵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