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即将过去。
到9月考试,还剩48天,研三学生韩晓心里又是一阵紧张。
每年9月的第3个周末,成为小韩日历上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儿,从2004年大学毕业开始,已经第4年了。
整了整眼前近两尺高的司法考试资料,她再一次回到备考的“疯狂冲刺”中。
14门核心课,数以万计的法条,小韩觉得她在进行的就是一场“遗忘与记忆之间的战争”。
翻一翻手头的法条详解和3本参考书,厚厚的3000多页,以每页1500字计算,会有500万字的基本知识,而保持每天10万字的复习量,就可以在两个月内把这些内容顺利地梳理一遍,剩下的时间半个月攻克8本白皮书,半个月再做一遍历年真题,小韩的计划从6月开始推进得卓有成效,只是想到巨大的记忆量,她还是觉得非常恐怖。
一起复习的“战友”把时下的生活形容成“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猫少,做得比驴多”,“压力太大”,小韩补充道,“吃得确实比猫少,看书看得根本吃不下,想吐!”这个暑假,她依然没有回家。学校的自习室里,每个人都是早到晚走,每个人都抱着大部头的复习资料,“全教室都是这样的状态”,这种群体性的紧迫感多少排解了小韩复习时的压抑。
今年,国家司法考试网上预报名总人数接近30万,可是每年只有10%左右的通过率。
求职的出口
陈建是一个反败为胜的典型。
通过司法考试之前,他觉得自己根本抬不起头来。
2004年6月24日,毕业离校的陈建拖着行李回到了老家,当天晚上,开始准备司法考试。
从邻居家门口经过,偶尔的一转身,陈建发现两个阿姨正在看着他嘀嘀咕咕,肯定是在说什么。“她们哪里知道司法考试是个什么东西”,毕业了还窝在家里,陈建觉得邻居的眼神中都带着嘲笑,此后的两个半月,他再没有走出家门半步。
连自己的房门都很少迈出。
看书、看书,巨大的压力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每天早晨7点起床,至少12个小时以上的复习时间,不知疲倦,劲头十足,“只是经常失眠,主要是对于前途的焦虑”。
陈建认为,这种焦虑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个人的失败。
其实,直到大学毕业之前,他在同龄人中都算是一个成功者。2000年,法学逐渐成为显学,和许多人一样,陈建的高考志愿填了法律专业。凭借高分,他进入理想的专业,奖学金、学生干部、优秀毕业论文,该有的荣誉一个没落下。唯独工作,让这个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挫折。班上的50个同学,除了6个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的,大多都没着落,有着落的基本上和专业不沾边。
“我不想放弃自己的专业,难道培养我们法学本科生出来就是为了改行吗?”面对狭窄的就业面和急剧扩张的法学毕业生,陈建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全国的高校几乎没有哪个学校没有法学专业,“可惜这么好的一个专业被办滥了,办起来又不需要门槛,不需要仪器设备,找两个老师就行,最搞笑的是广东一所高校一年居然就招收1121个法学本科生。”
攥着一张法学学士的文凭,陈建发现他只能打打杂,“想在律师事务所实习都优先考虑通过司法考试的和研究生”。过了司考才能考法院,过了司考才能当法官,拿到“入门券”的陈建在当届的公务员考试中顺利进入地方法院。
被司考逐渐卷入的学生生涯
小韩就没有那样的幸运,她认定自己“考运很差”,连续两年都是350多分,离分数线几分之差。
本科毕业那年因为考研失败,小韩承认自己也没下太大工夫,“没有通过司考理所应当”。2005年,考研成功的小韩没敢松懈,却再次在司法考试中失败;2006年,小韩又一次铩羽而归。
“这是第4个暑假了”,小韩叹了口气,她的生活被司考折磨得毫无生气。
早上6点她开始出发去教室,生怕空调教室里来之不易的领地被别人占去,接下来从早上7点不到,一直到晚上9点,她的一天就在不到一米的桌子边弯腰埋头地度过。本来大家都还是很正经地坐着,后来实在吃不消的时候,什么样的姿势就都有了,“连女生也顾不得什么端庄举止”。除了看书,大家几乎没什么念想。
暑假食堂的饭菜糟糕透顶,天天一样的伙食,小韩还要边吃饭边感受蒸桑拿的感觉。回来的路上,一位去年考过的同学向她打招呼,“平时你和谁说话?”
小韩想了想,“今天在见到你之前,只和食堂的阿姨说过一句话——要这个。”
“这是只有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才会问出的话,你是不会理解的。”小韩说。在这样的复习阶段,每天想说句话都困难,因为时刻面对的是书本。
午睡怕耽误太多时间,小韩就在桌上趴一小会儿,然后起来打杯水,继续看书。
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被捆在司考上,从五六月份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复习到9月份考试,再焦躁不安地等到11月份成绩出来。
即便是高考、考研,小韩也没有觉得这样辛苦过,时间精力花得比考研还多,信心却比考研还要少。交谈中,小韩字斟句酌地把司法考试称为“不容易”,她拒绝将这样一场考试定义为“难”,“不容易”让她觉得自己有超越的可能。
耗半年还是少的,小韩一个朋友放弃学校的课程,早在3月份就进驻北京参加全封闭辅导班,因为北京是命题组的大本营,信息会更全面。
2006年考入中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吴旭政有些后悔,去年因为考上研究生松了口气,没有参加司法考试,浪费了一次大好的实战机会。过去的一年,她的生活围绕着司法考试在转,实际上,全班都在忙活这件事。
能不上的课就不上,老师列的专业课阅读书目早就抛之脑后,论文和研究更是无暇顾及。其实老师也知道大家难,本来该在期末进行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被挪到了9月底,让大家先过司考再说。师生见面导师关切的话题常常这样开始,“怎么样,司法考试过了吗?”
本科生也不断加入到这一行列,根据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司的统计,今年应届毕业生报名人数明显上升。
江苏警官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的一次就业意向调查中,“准备司法考试”仅次于“报考公务员”和“准备考研”,大大高于“参加社会招聘”。调查人员解释,虽然司法考试不是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但考虑到法学专业的特殊性,还是把参加司法考试作为一个调查问题。
司法考试必须获得本科学历之后才能报考,陈建认为,在这个号称“就业绝缘体”的本科专业里,很多同学跟他一样,在毕业后选择了考试。
不得不冒的险
司考困难户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角色。
客观的苦难怎么都好克服,心理上的压力让人受不了。小韩正遭遇着这样的瓶颈期,“有的时候觉得为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在奋斗,这样浩大的工程,自己根本过不了”。
她还在坚持。“没有刻苦的努力就不会在百分之十中占一席之地,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有回报”。
“我学法律学了7年,还能干什么?”小韩反问我。但她坚决支持精英化的职业教育,在她看来,中国的司法考试在世界上来看是最简单的。
实际上,这一次,她也想到了放弃。“今年再考不过去,就转行”,说完,小韩开始继续复习。
即将升入研究生3年级,要毕业了,这是小韩必须做出的选择。
从司法考试中解脱出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一种是转行。“转行只能算是缓兵之计,绝不是志愿所在”,郭阿蕊是个爽快的女生。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毕业后,她并没有机会进入司法行业。
即使马上就要升职,即使“在社会上待了太久早已经忘了考试的感觉”,郭阿蕊还是在4月辞了职,全力备战今年的司法考试。
辞职时间把握得刚刚好,“战线不能拉得太长,拉太长了熬不到考试”。如果不辞职,郭阿蕊觉得一定无法完成这么大的复习量。她的一个朋友,边工作边考,已经考了7年,“人都考成了一部历年真题集”。
不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考一次,肯定会成为郭阿蕊永远的遗憾。
“只要你想干这一行,这个险不得不冒!”离开南开大学法学院两年后,郭阿蕊重新捡起她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