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积极方面勿忽略 无病呻吟不仅是“80后”现象
2007-12-18  中国青年报  龚勤舟

字体大小:

“超女”不男不女的刺猬头对80后女大学生影响最大 (资料图片)

  陶罗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生):“80后”相对来说太平淡,这是幸福,也是不幸。80前的几代人,他们经历了许多触动人心的大事件,尤其是经历了拷问灵魂、考验人性的“文化大革命”。

  “8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的人生缺少一种亲人感情,也缺少一种社会联系。这些缺失对他们的性格有很深的影响:不懂得关心他人,不会换位思考,不愿与人分享,甚至很难群居。

  现在最为人们关注的“80后”有两类,一类是贴着“80后”标签的文学写作者,一类是走在聚光灯前的新锐影视明星。这两类人只是“80后”的先锋,而不是大部队,“80后”的大部分还在埋头准备。试想20年后,今天的“80后”明星应该差不多都要没什么光芒了,他们会早熟早凋。

  丁梅(武汉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生):“80后”处于未成熟向成熟的转变期,其中的价值观及方向感还没有那么明确,同时也涉世未深,自然没有那种深刻的沧桑感,但每个年龄层都会有自己的烦恼,应当处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那些作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80后”作家的作品反映了“80后”对自己的看法。“80后”作家的作品表明“80后”的人思想更成熟,但毕竟是过渡期,其中的思想混沌、方向感不明确。但非“80后”的作家写的有关“80后”的人就不一样,思想纯真,青春动感,比如《花季雨季》读后就给人一种轻松、明朗、向上之感。

  《奋斗》没有全面地展现“80后”。也许,看完《奋斗》之后,还不能明白主人公到底在“奋斗”什么;但是,奋斗,年轻人最应该进行的一项活动;奋斗,为事业,为爱情。

  冯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我认为要区分城乡的“80后”。农村的“80后”,和传统的农民区别不大,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生活理念,因为他们从小的生存处境与教育环境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变化。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上高中,更不用说上大学了,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或者去了沿海,已经转化为农民工。到目前为止,“80后”作品没有体现出农村生活,对于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也少有思考。其实农村孩子进城市,适应期、价值观的转变都需要特别长的时间,所以有必要去展现农村学生的淳朴、真诚、善良。

  陈小锐(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无病呻吟不仅仅是“80后”的现象,也许是这个时代的阴影,现在的很多中年作家,也同样无法摆脱这个阴影。

  杨露(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学生):“80后”作为一个群体,正在以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来作用于现今的社会,他们活在以网络为主体的世界里,你可以用自私、冷漠来形容他们,但是你不能忽略他们身上某些积极的方面,比如说善良、真诚、努力、奋斗。“80后”的作家普遍比较个性,他们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比如郭敬明的“伪小资”、蔡骏的悬疑、那多的幽默搞笑……“80后”的作品向读者传递了“80后”这一特殊群体对这个世界的特殊解读,也许这种认识过于简单或者说是肤浅,但是我们最起码从中看到了他们努力探索这个世界及在这个世界存在所需遵从的规则。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贵州省委书记:我不认为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
· 吴金成:“豆腐老师”愿做苗寨石板路
· 80后独生子女承担父母健康养老支出面临困境
· 80后“毕婚族”:时尚背后有隐忧
· “80后”教师快乐也烦恼
· 调查:60.5%公众认同"80后"是中国转型新生代
· 乌鲁木齐:“80后”教师重返课堂急充电
· 年代是一个外在的东西? 奋斗成“80后”关键词
· 中国援非志愿者受赞誉 80后比父母想象更独立
· 一顶崇尚奢侈、爱慕虚荣的帽子就这样扣在了“80后”头上。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