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教育厅日前出台《本科院校艺术学科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文件中提出,由国家专业出版社出版,作品在80幅以上的可视同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这一规定在相关教师群体中引起很大反响
我们知道,达·芬奇存世的美术作品不到20幅,公认为完成的作品不足10幅;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加上雕塑一共不足35件;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列宾、苏里柯夫、克拉姆斯柯依、谢罗夫出版的作品都不足40幅。而某省教育厅日前出台的《本科院校艺术学科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有这样的提法:由国家专业出版社出版,作品在80幅以上的可视同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
按这一文件的规定,达·芬奇、列宾等人终身发表的画作连半篇论文都不够,况且这些人都是职业画家,并不从事教学工作。而大学美术教师却必须利用休息时间完成这些职业画家终身都未达到数量的作品,况且,即使在国家专业出版社出版了80幅以上作品,同时也出版了本专业高水平的学术专著20万字以上,又获得本专业同行公认的国家专业最高奖项,按文件规定,也“仅限视同论文两篇”,远远达不到“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6篇”的教授资格条件。
这些还只是对申报教授科研业绩的要求,文件中其他的业绩成果要求还有,如果没有在中文、数理化等大学科林立的学校中获过得校级教学名师奖,或主持过校级、省级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那么则需要主编省级以上精品教材、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这么多的规定,对于有着繁重教学任务的大学美术教师来说,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这一文件产生的负面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
数量导向使人才质量严重下降
在人类历史上,衡量学术水平的高低从来都是以质量而不是以数量。画作《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自然科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生物进化论、相对论等,作者都是仅凭一幅作品或一个观点,就奠定了其辉煌的学术地位。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了4年,《最后的晚餐》画了20年,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尔其苏丹》画了12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耗费了终身时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不足10万字,却一生修改了无数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达·芬奇、列宾等是追求画作的数量,而不考虑每幅作品的质量,他们恐怕难以取得那样的成就,而只能成为普通的画家,或是匠人;牛顿、爱因斯坦等如果追求论著的字数和论文的篇数,他们恐怕也只能成为一般水平的科学家。耗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学术产出数量少,质量才有可能大幅度上升,而学术产出数量越多,质量一定不会是上升,而只能是下降。
将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人才放在目前的这个人才评选和考核的标准下,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等都可能会被淘汰。引起我国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钱学森之问”,其责任不仅在学校,也在这种操纵数量导向的职能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