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这个看上去十分宏大的命题,成为昨天出席“一流大学系列研讨会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2010”的校长们必须回答的难题。
从1998年中国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至今,10多年来,推动大学发展的动作始终不断,其中去年中国顶尖大学联合成立C9联盟,希望通过跨越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今年“985计划”三期明确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投资大幅度提升等举措,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昨天在复旦大学出席研讨会的,是中国9所最有希望迈进世界一流行列的大学校长。在他们看来,中国大学的不少办学指标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所谓“形似容易神似难”,面对“神似”的难题,中国大学迫切需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流大学建设模式。
一流大学两大难题:师资和学生培养
“中科大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完成国家的公派出国计划了。因为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他们觉得出国学习一年很辛苦,还要耽误在国内做的事。要知道,中科大的老师80%年龄在40岁以下,支撑他们今后发展的学术研究动力真是令人担忧。”中科大校长侯建国谈起一流大学建设,十分忧虑。
培养杰出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并且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被公认为一流大学的三大特点。但是在人才培养上,校长们对高校的现状并不满意,尤其是对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本和大学的师资发展,校长们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教授展示了一张网状图表,是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一些指标的对比。对比显示,两校只在总的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上因为差距比较远而不可比,其他指标都处于可比状态,有些指标清华大学甚至还超过了麻省理工学院。但袁驷教授并不认为这样一张图表就说明清华大学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一流大学形似容易,神似难”。因为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处于百年之交的清华大学,从去年到今年开了整整一年的教育工作研讨会,才形成了最终的成果,那就是——“再次确定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且要坚守百年不动摇。”
除了大学以育人为本的观念,即使是在师资队伍上,绝对差距也是目前所有高校都应该意识到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称,我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最大、最核心的差距,是师资队伍。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结构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美国顶尖大学大都有大规模、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2009年MIT的专职科研人员达到1722人,与专任教师之比是1.1∶1,斯坦福大学的专职科研人员是2624人,与专任教师比是1.34∶1,师资队伍的多样性可以丰富校园的创新氛围。而国内的研究型大学现在还纠结于教学型的师资还是研究型的师资,根本无法做到像国外一流高校那样具备丰富的师资队伍。
相关报道:“C9”校长沪上研讨"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
相关报道:中国内地高校联盟C9:用中国模式建一流大学
相关报道:高校校长热议大学建设 好大学需吸引力和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