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生张周去年即将毕业时,曾和其他同学一样加入了求职大军,“大大小小的公司应聘了不下10次”,他说,“考虑到一个月一两千元的薪水确实不够花,我决定开始创业。”然而,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回顾起自己的创业之路,张周感慨:“虽然国家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创业问题,但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环境并没有形成。即使经营这间五六个员工的小餐馆,也已经耗尽了我的心思。”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0》(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仍然偏低,创业意识差、社会环境不如意以及资金来源匮乏,是大学生面临的三大障碍。
指导中心不指导
3月初,应届毕业生李慧芬兴冲冲地来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咨询办理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此前,她曾经在网上查询过相关信息,了解到大学生创业可以得到低息甚至无息的小额贷款,还可以享受房租优惠。具体如何操作,她希望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但是指导中心的老师当场给她泼了一盆冷水,“老师把十几页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递给我,让我自己慢慢研究。”她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没头苍蝇到处乱撞。很希望能有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指导,给我们吃一颗‘定心丸’。”
“目前高校内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在少数,但受制于获取创业信息的渠道太少,他们只能漫无目的地摸索。就业指导中心则大多承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咨询等职能,并没有在创业领域发挥应尽的职能。”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明政说,“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就业指导中心应当把调研市场、分析市场的工作做得更细致,在第一时间把创业资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学生。”
《白皮书》显示,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而言,相关教育部门并未针对创业设置考核标准,导致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以上海市为例,当地有近8成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而最终在校方鼓励及支持下实现创业的人尚不足2%。
“一提到创业,大多数学生就会想到拥有明亮宽敞的办公室、好车、听话的手下、光鲜的称谓等等,总体上而言大学生对创业仍存在一种‘很风光’的错觉。”世博集团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严裕民说,“盲目乐观一定程度上也源自在校期间创业指导的缺失。”
“由于创业教育的缺失,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社会了解甚少,对商场待人接物的方式不适应,对创业的艰苦性根本没有足够的准备。创业初期需要事必躬亲,时刻都会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和想象中的‘风光’相去甚远。”肖明政说。
支持体系待健全
“事实上,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带动就业,也是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好机会。但是目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并不宽容。”肖明政说,“‘一毕业就要找个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必须改变了。”
《白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创业观念仍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升到“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的高度。除此之外,相较于欧美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我国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设施还相当不健全。社会经济体制和信用体系仍处于制度建设和调整阶段,相关创业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情况还不尽如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