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的经济实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艺术院校的高等艺术教育怎么样适合国家的发展需要、怎么样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怎么样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确实是一个亟须探讨的问题。
大学应该是这个行业里面的大脑,也应该是这个行业的一个思想库。因为大学是知识精英集中的地方。国家养这一批专家,毕一生之力从事研究。你应该知道的最多,研究的也最深。如果你没有思想,面对问题你什么对策也提不出来,那国家焉需设大学?政府部门、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也应出思想,没有思想,他们的功能职责很难履行好。但在我们的社会构架当中,大学是最应该为这个行业提供思想的。
最近国务院学科委员会对艺术学科的结构做了调整,把艺术学升为一个门类,我觉得这里面反映了国家、社会、学界对艺术学科的认知的质的变化。对文化艺术的认知,过去可能觉得它是一种审美娱乐,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现在的认知很不一样了。十七大报告里面把文化产业列为和国家科技、经济、军事一样重要的软实力,这就是一个质的变化。现在我们更是认识到了文化艺术和高科技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具有持续的“杀伤力”。它的社会影响力和潜在经济价值不亚于尖端科技。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我们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怎么样来响应时代的号召;我们自己学科的建设,在已有的基础上,怎么做出一个更加明晰的定位,对于艺术院校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我国的艺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总体上存在两大错位,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第一是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的这种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我们国家在进入21世纪后提出来的建设创新型的国家这样一个远大目标的错位;第二是我们艺术教育当中,非常重视传承,而在创新方面很不足的这样一个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我们建设世界一流文化大国的总体目标的错位。
如果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已有的技术传承对大学教育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未知技术、未知规律的探索。高等院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应该去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未知的技术领域、未知的艺术规律,而不是主要传承已有的东西。虽然传承型的人才培养也很重要,因为传承才能使得这个国家的文化延续发展,我们在重视传承的时候,更应该重视开创、创新。因为传承只是继续保有祖先已经创造的文化,而未来的国际竞争,光传承祖先创造的文化绝对是不够的。国际竞争更需要的是对各艺术领域未知原理和规律的探索、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现代社会具有普遍适应意义的原创文化成果的发明、创造、转换。
当前错位局面的形成,跟我们长期奉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一个政策有关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我们的经济、文化非常的落后,我们的文化原创力非常缺乏,所以当时的领袖提出在文化艺术上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觉得,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中国的经济非常贫困、中国的文化创造力非常缺乏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我们国内人民群众继续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出这个口号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取得跨越式发展,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已经很丰富;我们的文化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对国家发展要承担的责任已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继续用这个口号来指导我们的文化艺术发展的话,我觉得可能就不太合适了。60多年以来,我们的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个口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