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
背后根源是极端功利化
对于种种招生乱象,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产生这些招生乱象的根源是极端功利化,从制度上说,就是我们的自主招生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
熊丙奇表示,受政绩等利益的作祟,让原本应该放在高校招生首要位置的学生利益诉求被严重忽视,“从一开始办学理念就如此严重缺失,还能指望培养出真正的顶尖人才?”
“其实在当地,每年有多少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可以作为官员们升迁提拔的政绩,官员自然非常起劲。对中学来说,本校出了几个上北大、清华的学生立马就可以当做招收下一届择校生的最佳广告”,冯玮说,当地有些中学招收择校生的制度非常混乱,对招收的人数、择校费、分数线都没有很明确的规定,“有时候一所中学可以一口气扩招近百人的择校生,按照一名择校生需要支付4万元的择校费来计算,可以看出这些高分考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除了背后的利益驱动,高校的现实考虑是,由于每年的录取分数线是要到录取结束才能确定,而它的高低会影响到学校在考生及家长心中的实力排行,进而有可能影响到来年的招生。
“比如某名校,它在湖北的招生数才3人,有的学校更是只有一人。这种为拉高分数线而压缩招生计划的做法在这些学校弱势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通过这种办法造成某个专业非常强势的假象”,冯玮说,实际上学科实力的建设是要靠时间和人才来慢慢积累的,不是用这种手段就可以达到的,“该名校的一些文科专业成立不到7年,但在当地考分却比其他名校的强势专业分数还高”。
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江雪曾表示,生源之争的风波也暴露了高校在相关的社会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目前不少省份实行的是高考成绩揭晓后填志愿,这也是造成高校“打仗”、特别在意录取分数线的原因之一。考生和家长往往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而对学校、学科的实力等关注得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