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室 王雯
很多人还记得在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中记述的“三·一八”惨案的惨烈和爱国志士的激愤吧——在惨绝人寰的“三·一八”惨案中,韦杰三,这清华的第一位英烈与刘和珍君等并肩战斗,最后倒在反动派的枪口下。
立宏志“读书救国”考进清华园
韦杰三(1903-1926),广西蒙山县人。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贫,小学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乃辍学到乡里做小学教员。半年后考入广西梧州省立师范学校,结业后又到广州培英中学求学。
他在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工作,曾担任校刊编辑、学生自治会干事等职。1921年夏,为了实现其在乡间创办“模范学校”的抱负,他又转学先后来到东南大学附中、吴淞中国公学读书。但于1923年他又为经济所迫不得不休学回到家乡,担任蒙山县立中学英语和音乐教员。其间和进步教师一起开设“源生和”书店,出售《向导》、《新青年》,《学生杂志》等进步书刊,传播科学民主新思想。
1924年秋天,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滚滚的时代洪流所吸引,韦杰三抱着“读书救国”的宏愿,再次设法来到上海,投奔到进步力量较强的上海大学,进入英文文学系学习。不久上海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各校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韦杰三积极投身到这场斗争之中,奔波于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演讲、募捐。“五卅”运动过后,上海大学因学生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而被强令解散,韦杰三不得不再次考虑转学。就在他痛苦彷徨之时,适逢北京的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招收新制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韦杰三欣然赴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于1925年秋成为清华学校大学部第一级新生。
二十三岁抛洒热血写春秋
就在韦杰三沉浸在清华园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甘露之时,北京爆发了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三·一八”惨案。1926年三月中旬,日本军舰侵入我国内海,遭到驻大沽口国民军的炮击。日、美、英等八国联合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并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
北京各界民众在李大钊、陈毅等人的领导下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并游行请愿,要求段祺瑞执政府以强硬的态度驳回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3月18日,清华学校的同学们徒步进城参加全市的统一行动,韦杰三积极勇敢地参加了这场斗争。当游行队伍到达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铁狮子胡同时,遭到事先埋伏在此地的卫队袭击,顿时枪声大作,鲜血飞溅,尸陈街头。
扫射历经半小时之久,47人惨死、200余人受伤。清华学生伤20余人,韦杰三腹部连中四弹,被同学们急送协和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于21日壮烈牺牲,年仅23岁。
烈士长眠而爱国情思永存
韦杰三牺牲的噩耗传到清华园,举校哀痛,全体师生员工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并纷纷在《清华周刊》、《清华年刊》上发文悼念这位清华的第一位英烈。
《清华年刊》(1925——1926年)登载的《韦烈士杰三行述》中有如下文字:“烈士聪敏,尤擅才艺。诗文书画,著作盈箧。富感情,喜怒哀乐趋其极。与人交,则爱护知已,有逾骨肉,常劝同乡出外求学,且多方援助之。理事有系统,而力求彻底,丝毫不苟。工辞令,出入心肺,娓娓动人。好批评,议论是非;而对社会学校之服务,亦勇往不遗余力。……”可谓对烈士品行才情的高度评价。
尤为难得的是,时任清华国文教授的朱自清先生对烈士的伤逝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先生特地于20日赶往协和医院去探望病危的韦杰三君,可惜晚到了一个钟头,而错过了探视时间,只好怅惘而归;而当得知韦君去逝的噩耗,先生又赶到旧礼堂韦君灵柩处去见上“最后一面”;嗣后先生又在《清华周刊》上撰文《哀韦杰三君》,文中三次提到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这一切只因韦杰三烈士入清华后仰慕朱自清先生的学问,曾几次登门求教,他的好学上进、静默坚忍、温文尔雅给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这位“可爱的人”与“三·一八”诸烈士一同长眠于圆明园内,而母校为纪念韦杰三烈士,特意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一根大理石断柱,树立在“水木清华”北山之阴的校河畔,是为“三·一八断碑”。碑上镌刻着烈士临终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