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边的朱自清(中国教育网 张泽摄)
朱自清不仅是著名爱国学者、作家和民主斗士,而且是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1920年大学毕业后,先做了5年中学教师,又做了23年大学教授,始终热爱语文教育。叶圣陶先生评价他:“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除了文学造诣之外,他又富有研究的精神,除了本国语文的修养外,他又有外国语文的精深的造诣。朱先生具备这么些条件,所以就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他真是个全才。”
极端认真而风趣
朱自清为人处世坦白诚挚,是最“认真”的人。李广田说:“他大事认真,小事也认真;自己的私事认真,别人或公众的事他更认真。他有客必见,有信必回,他开会上课绝不迟到早退。凡是公家的东西,他决不许别人乱用,即使是一张信笺,一个信封。学校在他大门前存了几车沙土,大概是为修墙或铺路用的,他的小女儿要取一点去玩玩,他说不许,因为那是公家的。闻一多先生遗著的编辑,自始至终,他交代得清清楚楚。他主持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一切事情都井井有条,凡比较重要的事项都要征询他人的意见,或用开会方式尽情讨论。”
先生很风趣,有一次在西南联大的广场上开文艺晚会,几千听众都随便坐在草地上。朱先生的讲题是《“五四”以来的散文》。他说:“什么是散文呢?像诸位这样的坐法就是散文的坐法了。”他自己不笑,会场上却哄然大笑起来。
最喜和学生亲近
朱自清教学认真,循循善诱,慢条斯理,待人接物极诚恳,学生们都喜欢和他亲密接触。性格内向的朱自清,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学生们来访,他不仅给学生们讲解语文知识,也给他们介绍文学创作情况。
在上海公学中学部任教时,因为来访的学生很多,他干脆就在家里放一张桌子,让学生们环桌而坐,他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绝不敷衍了事,往往一次长达数小时。朱自清创作于1922年底的长诗《毁灭》,就是他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工工整整为他誊写清楚的,该诗发表在1923年3月的《小说月报》上,成为朱自清的成名作。
独创学生作文计分法
朱自清1923年在温州浙江第十中学任教期间,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创造了一种特别的学生作文计分法。
他要求学生将作文本首页空出,在下半部分将本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数,上半部分由他画一计分表格,首格为90分到100分,第二格为80分到90分,如此顺推下去。每批改一篇就在首页相应分格内画点,学期结束时,只要把这些分点连接起来,就会组成一条升降线,成绩的进退便一目了然了。这种计分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写作兴趣。
创作校歌、级歌
朱自清在教育生涯中,曾为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云南昆明私立五华中学撰写了寓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校歌。1938年,他作为西南联合大学编写校歌委员会的成员,和闻一多、冯友兰等一起为联大拟定了慷慨悲壮的校歌。除了这四首校歌,他还在1935年初给清华大学第十级新生写了一首级歌。
当时,国难当头,时局危艰。身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朱自清忧心如焚。1935年初,清华大学开学不久,第十级新生找上门来,要求朱自清这位杰出的诗人为他们写一首级歌。朱自清想到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抑制不住澎湃的感情浪潮,提笔写道:
举步荆榛,极目烟尘,请君看此好河山。
薄水深渊,持危扶颠,吾侪相勉为其难。
同学少年,同学少年,一往气无前。
极深研几,赏奇析疑,毋忘弼时荷肩。
殊途同归,矢志莫违,吾侪所贵者同心。
切莫逡巡,切莫浮沉,岁月不待人。
在这首级歌中,朱自清殷切地希望青年学生要矢志同心,共赴国难,努力学习,肩负起救国的重任,歌词中分明波涌着朱自清忧国忧时的情感涛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