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14个政治局常委、委员,300多个省部级干部,这都是清华骄人的成就。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一所中国大学可以相比。
如果说1949年以前的清华是一个大师云集的清华,那么,1949年以后的清华,则是一个政治家云集的清华。而这一切,与清华不同的办学思路有着重要的影响。
全国解放后,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明确地提出了清华的办学思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以往的校长不同,蒋校长是一位极具政治视野的校长。50年代初,蒋南翔对学生们说:“有一个口号说清华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应当说,我们不仅仅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我们也是培养党和人民各项事业接班人的,包括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将在你们当中产生。”
与此同时,蒋校长在清华大力推动建设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也叫“双肩挑”。这也是蒋校长在落实自己的办学理念过程中,重要的抓手之一。即在在校生中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出任低年级政治辅导员。
1963年,清华政治辅导员制度建设10周年,蒋校长曾谈到:“这是为国家培养党政干部的有效途径,将来在清华的毕业生中会出现一批部长、省委书记、副总理。”
30、40年后,这一愿望逐渐得到了实现,达到了巅峰,可谓空前绝后。曾有统计表明,清华培养了300多位部级领导,截至目前,清华出身的政治局常委已达9人。
一个优秀的校长,一个关键的制度,造就了清华如此辉煌的政治成就。
其实,还有很多,大家不愿意提起或者回避的问题,比如诞生在清华园的红卫兵,曾经影响了几代人,比如全国竖立的第一尊毛主席像,在当时看,当然是正确的,也当然成为追捧的中心。
这些理念,这些制度,也曾在全国高校推广普及,却没有取得清华如此辉煌的效果,为什么?
我觉得又要回归到清华的一个灵魂:扎实的学风与校风,即便是政治,他们也可以做得很扎实,于是就有了这扎实的硕果,这许多的优秀的政治家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