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发展研究
学者:应试教育阻碍中国人迈向诺贝尔奖的步伐
2007-08-09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诺贝尔奖创立一百多年,为什么一直与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无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其中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哪些原因阻碍了我们迈向诺贝尔奖的步伐?

  首先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伴随的是接连不断的各种各样的考试。杨振宁曾率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华讲学,当有人问到他们当中有没有 “高考状元”时,杨振宁笑说: “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研究生总是希望从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答案,而科学的前沿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看来,考试并不重要,学生也不要只满意一个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科学直觉的习惯,用不同方式看待问题。

  其次,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中过细的专业划分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文理分科就像一堵墙一样横在学生之间,使得许多学生画地为牢。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狭窄的知识面与专业领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状况只会产生工匠式的研究者,很难产生大师级的人物。笔者一直从事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该领域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都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早年曾学习物理和化学,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博厄斯曾经获得过物理学博士学位……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使研究者具有更广的视野,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想。

  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研究需要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需要研究者具有对科学的热情和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中国曾经有过一代怀有“科学救国”抱负的知识分子,并造就了一批像华罗庚、钱三强、李四光等著名的科学家,曾几何时,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都是时代的楷模。另外,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一不是从小就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少年儿童之中,立志从事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少,更多的孩子选择做明星、企业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中学毕业生对于商科的热情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另外,高校的学术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建立。学术研究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今天研究者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获得诺贝尔奖具有诸多的偶然性,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能否获得这一奖项,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反思,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其意义可能会远远超出获奖本身。

  (作者崔刚为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