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行业院校潜力 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时期。早在2010年7月,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作为一所行业院校,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就如何推动本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保持本校人才培养的传统特色,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也收到一定成效。
一、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新形势下的发展目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共青团中央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负有为社会和共青团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特殊使命。建校以来,学校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青年”和“政治”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突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青年管理人才,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尊重。目前,学校已建立起涵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哲学5个学科门类,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格局,正朝着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院校的目标不断迈进。但在发展过程中,学校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尤其是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确立自己的位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我校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校从校领导到每个员工都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研讨如何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高等教育、青年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抢抓机遇,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通过学习和研讨,全校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党与青年的重要关系,充分反映了党对青年的关心、重视和期望,还针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鲜明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任务要求和工作路径,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而高等教育改革不管如何推进,高等学校无论向何方发展,都离不开培养人才这一主题。为此,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脚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来思考学校定位,谋划学校发展,塑造学校灵魂。
二、明确办学定位,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定位亦即学校发展定位,是高等学校制定发展战略、实行有效管理、实现自身特色的基础和先导,也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我校作为行业院校,始终把坚持特色办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前进和努力的方向。为此,早在2010年底,学校就制定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从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转型,初步建成国内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把学校建成一所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在此目标指导下,学校坚持走“精、特、强”的内涵式办学路子,对学生进行精英教育,营造精致的学习环境,打造精品课程,精心培养学生。学校还坚持特色办学,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强化“青年”和“政治”特色。此外,学校还着力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的科学研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建立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学科,形成了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确立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我校还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关键在于能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确立适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为此,我校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共青团事业,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事实上,这一目标始终也是我校工作的重点。学校党委、校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系主任论坛、研究生教育论坛多次座谈研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各教学院系、广大教师在凝练专业特色、改造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等育人环节不断发展创新,广大学生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可以说,我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凝聚了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是学校在推进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创造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