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开水要不要收两角钱?宿舍灯泡坏了要不要赔偿?食堂饭菜价格能不能随市场价格适当调整?中国第一所大学城???东方(华北)大学城运行刚刚两个多月,两种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同观念开始碰撞,这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到底什么是完全意义上的高校后勤社会化?
东方(华北)大学城是由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投资兴建的,位于距北京市中心40公里的北京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交界处。大学城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包括宿舍楼、教学楼、实验室等各种配套设施,能为大学提供完整的后勤服务。今年9月15日,大学城举行开城典礼,首批入驻的有北京7所高校的近万名学生,解决了这些高校扩招后校舍不足的困难。随着大批学生的入住,一些后勤服务中的“小事”便显现出来:大学城一壶开水要收两角钱,公物损坏有校领导证明才能报销,学生从大学城回北京要花9元的路费……而这些是学校本部的学生遇不到的。别说一些学生、家长不理解,就是一些高校老师也不理解:在我们学校,五六千元的镜子碎了,不问谁踢的,先安上再说,大学城怎么这么“抠”?
“这是高校后勤两种体制造成的差异。”北京市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巩中华说,长期以来,高校后勤实行全福利型、封闭型管理,后勤经费大部分来自国家拨款,学校不在乎钱。大学城不是慈善机构,是一个企业,当然要进行成本核算,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据了解,经过近20年的改革,高校后勤已经走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道路。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后勤还没有完全摆脱学校,在房屋、水、电等方面,后勤还在无偿使用学校资源。巩中华在北京工业大学长期从事后勤管理工作,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除去人工费,学校每年用于煤、水、电、暖等方面的开支大约2300万元,正常维修费还需300万元~500万元,如果全国高校加起来,这将是一笔惊人的开支。而东方大学城的后勤完全面向社会,食堂、商店、洗衣店、超市、网吧等后勤服务由160多家商户经营,每个行业多家经营,形成竞争。大学城不负责举办,但实行监督、检查和管理,无形中解除了高校在后勤方面的人员、资金负担,对高校当然是一件好事。
东方(华北)大学城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靳振国说,高校是受益者,学生也是受益者。与学校本部相比,学生家长可能感觉在大学城要多花一些钱,但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步取消补贴,这种差异将会消失。事实上,大学在大学城办学,使用大学城的各项设施,大学城收取大学的费用,只是学生学费中的一部分,约占1/6到1/4,对学生来讲,也许多花了一些路费,但拥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最大的益处。当然,大学城也在努力解决实际运行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尽可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是首家进入大学城的高校。实验学院院长郑大地说:“高校后勤社会化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遵循学校办学规律,比如大学食堂不能按照饭店的模式经营;另一个是管理模式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从这两方面看,东方(华北)大学城走后勤社会化的路子没有错。”
“大学城后勤模式是全新的,完全面向市场的,人们有一些不理解也是正常的。”巩中华说,也许10年后人们就会理解,“因为大学城比别的高校早走了10年”。(刘万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