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23日电
“认为大学是驱动国家经济的关键力量,是十分错误的观点。”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今天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大学的使命,是探究人类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发展的历史。”
大学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曾是困扰我国高校的一个问题。与国内大学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国外的大学也面临着如何服务社会的问题,即大学的研究与创新如何转化为生产力。
今天上午,科林·卢卡斯先生题为“21世纪的大学”的演讲,在谈到社会对大学促进经济发展的过高要求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认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政府、大学和工商界三方的参与。政府投入是关键,大学自身在技术转化领域必须主动和积极,帮助科研人员从实际出发参与技术转化,同时,通过工业合作、咨询等方式与工商界进行合作。“但是,当大学受到多种力量分割的威胁时,就会显得脆弱无力。”
教学、科研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进入20世纪以后,以人文科学领先的牛津大学在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奋起直追,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历史上,牛津曾两次获英国级别最高的女王高等教育优秀奖,其中一次是为了奖励伊希斯革新公司在技术转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但在科林·卢卡斯看来,大学参与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应该的,但大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他说:“大学的存在是要将真理与看似真理的东西区分开。”
在他看来,社会过分要求大学进行能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研究,会使最有创业精神和创造力的科学家脱离大学,最终导致科学研究的贫乏。
事实上,对大学建设急功近利,要求直接得到短期经济回报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1998年,哈佛大学校长内尔·鲁汀斯坦在北京大学,就“哈佛大学21世纪面临的挑战”进行演讲时,也曾说道:“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地方,有一种日渐增长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利益。”他表示了和科林·卢卡斯类似的观点:大学固然要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大学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意义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科林·卢卡斯说,如果我们相信创新可以带来未来发展的繁荣与稳定,我们必须承认创新活动只能源于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所,在这里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头脑、想像力等诸如此类的个人品质,这些品质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所必需的,而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