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教育部主办的“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在扬州大学举行,展现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广阔空间。
渴望了解中国“秘诀”
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会后采访,阿拉伯国家的大学校长最渴望表达的是他们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好奇与关注。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副校长扎亚特在会议讨论时迫不及待地争取到第一个发言机会,他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一些方面可与发达国家的大学比肩,我就是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创造‘奇迹’的。”黎巴嫩哈里里加拿大大学校长阿卡丹说:“我们的先知穆罕默德早有名言:即使知识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于是我们来了。”接着,苏丹喀士穆大学校长谢赫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由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也派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在记者问及阿拉伯国家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中的优势时,阿盟秘书长顾问、教育科研司司长萨利哈谦虚地表示:“很遗憾,目前我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在英国《泰晤士报》进行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有的高校已跻身前列,而阿拉伯各国的高校排名都在中等以下,这就是差距。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如果你到一些阿拉伯国家,你就会发现,人们都很渴望了解中国,以至于中餐都很流行,我们在家里有时也会做中国菜,希望通过饮食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阿拉伯高教各具特色
交流是双向的、平等的,这不仅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一贯主张。
阿拉伯地区被公认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发端较早的地区。此次前来参会的埃及开罗大学、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苏丹的喀什穆大学等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是所在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介绍,阿拉伯地区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中约30%,即不少于170所大学或学院是在最近10年建立的。随着校长的介绍,记者也感受到阿拉伯各国大学规模的庞大。例如,埃及的本尼·苏维夫大学有学生6.4万人,苏丹的喀什穆大学有学生3.3万人,突尼斯的迦太基11月7日大学有学生5.2万人。
突尼斯迦太基11月7日大学校长布拉西姆说,突尼斯共有1000万人口,大学在校生36万,53%的就业者拥有大学学历。突尼斯拥有190所教育科研机构和13所综合性大学,科研单位630家,实验室140座,科技园10个,企业孵化中心24个。该国将GDP的3%用于环保。
黎巴嫩哈里里加拿大大学校长阿卡丹说,为了扩大教育规模,政府曾经草率地向新建大学颁发执照,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出现混乱,现在黎巴嫩借鉴了国外的大学质量认证标准,规范管理。
阿盟教育科技司司长萨利哈说:“阿拉伯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青年人口增长,这对教育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自然资源在百年后可能会枯竭,但是人的头脑不会枯竭,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将人口转化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在改进高等教育,在创造更多入学机会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教育合作空间广阔
在此次“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上,活跃着一位特殊的翻译。这位名叫哈桑的小伙来自苏丹。据扬州大学校长郭荣介绍,哈桑已在该校取得了博士学位,前不久又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博士后科研启动资金,成为阿拉伯国家留学生中获此奖励的第一人。哈桑说:“中国的科研条件很好,在苏丹找不到这样的实验室。我如果回到苏丹的大学当老师,还会推荐我的学生来中国。”
哈桑的经历只是中阿高等教育合作中的一例。近年来,中国已与13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并与埃及签订了高教学历互认协议。中阿学生交流日益活跃,中国向阿拉伯国家部分学生提供包括政府奖学金在内的各类奖学金。同时,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也很注重派遣学者和学生前往阿拉伯国家学习交流。在语言交流方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西北地区的一些高校等开设了阿拉伯语言、文化、历史方面的专业,我国也在7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教授汉语。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阿高等教育合作存在广阔空间。作为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中方20所高校与阿方16所高校共签署102份合作意向书。而东道主扬州大学收获颇丰,共签署合作协议14项。扬州大学校长郭荣表示:“扬州大学与阿拉伯国家的高校合作意向涉及农学、工学、艺术、语言、教师培训等多个领域,此次会议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高校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