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天气极好,阳光明媚却不晒人,还有些微风,上海同济大学的操场上来了72名特殊的“新同学”。“新同学”的确切身份,都是本地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他们的年龄大多在30岁~40岁之间,身穿统一的足球运动服,在6名英国外教的指挥下完成各种足球游戏,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让从操场外经过的大学生们投来好奇的目光——这是教育部体卫艺司、上海市教委和孙中山青少年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和同济大学承办的英格兰校园足球国际基础课程培训班。在随后的7天时间里,英国外教要让这些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足球和足球教学,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校园足球并非“精英足球”
执教的6名英国教员,是孙中山青少年基金会和英国足球总会精心挑选的,具有相关教学资格证书的培训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校园足球的培训工作。据孙中山青少年基金会(英国)总干事郑少强介绍,“中英校园足球合作”项目和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签订了10年长约,双方约定,每年都要在上海定期举办校园足球培训班,专门培训由上海校园足球联盟选送的上海地区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秘书长游松辉说,提升足球人口,说到底还要靠这些基层体育教师,“没有各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的支持,校园足球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先把校长和体育教师培训好,他们才有可能去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这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上海校园足球联盟做了一个八类人群的培训计划,其中就包括区县体育局的干部和中小学的校长,这一周的培训,主要是培训体育教师,让国外的专家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增加对足球教学的理解。”
就在一个小时前,这些来自上海市16个区县60余所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旁边的体育馆会议室里完成了这次中英足球教练培训项目的第一堂室内课——这堂室内课很有意思,英国教练把体育教师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个人,他们需要把英国教练发下来的道具拼成一幅完整的拼图。道具非常简单,只有三张图片,其中两张画的是马,另一张画的是上下相对的两套马鞍。英国教练要求不折纸,不切割,把马鞍配到马上。平日习惯了跑跳投的体育教师们讨论了大约10分钟,最后摆出了正确答案:把两张画着马的图片反向拼在一起,再把画着马鞍的图片叠在上面,完成了英国教练的“作业”。
“这个游戏跟足球有什么关系?”不止一位体育教师这样问英国教练,“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英国足球总会教学事务部主任杰米·霍钦说,“我们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团队合作,足球不是一个人的运动,在更多的时候,足球都是队友之间的传递,大家讨论拼图怎么摆放,这本身就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方式。”
霍钦还希望通过拼图小游戏,让这些直接与孩子打交道的体育教师明白,他们“最好”给孩子们留出自己思考的空间,“足球需要思考”,“我们的理念,是在中小学阶段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不是去控制孩子们的思想。”
在霍钦看来,曾经的典型性中国足球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教练带着孩子们打比赛,严格要求孩子们什么时候传球,什么时候射门,如果同教练的意图稍有不同,马上就会招致严厉批评或惩罚,“在中小学和大学校园里,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校园足球不是精英足球,是普及足球,是要让更多的人通过踢足球找到自己的快乐,有兴趣才会有最大程度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