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赤崎勇、天野浩因发明蓝色激光二极管(LED)而获殊荣。迄今为止,共有19位日本籍(裔)科学家摘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人数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全球镁光灯聚焦今年3位日本科学家时,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何隔海相望的日本能孕育出如此众多的诺贝尔奖得主? ——编者
国家战略:“让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文化”
日本人对诺贝尔奖有着非常深厚的情结。为此,上个世纪,日本人因产生不了欧美国家那样多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一度非常苦恼。
这些年,日本人还在不断反思,他们问:我们的孩子考得这样好,但是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还不是很多?为什么日本没有自己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科技管理者和科学家都深刻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们深谙,日本的科技政策必须从战后引进、吸收、利用为主转向基础科学推动为主,实现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为此,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国家战略。
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指出,要以“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为目标,产生出真正的新成果,充实有助于促进发挥独创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制度。在1995年,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由此拉开了半个世纪以来重建日本科技体制的序幕。此法由总则、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开发推进、国际交流推进、科学技术相关的振兴学习五部分共19条组成。翌年,日本又根据这个法规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此计划确定了日本今后5年的科技政策,包括基本方向和经费支持。该计划的基本理念是获得日本社会和国民对国家最新科技体制的支持,努力转化研究成果,确立日本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资目标。
自进入新世纪,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把培养顶尖高科技人才、振兴科学研究、建立世界一流研究基地作为新世纪之初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日本政府推出的举措包括打造世界顶级水平大学、培养新一代世界顶级人才、强化大学教育研究功能、改善大学入学选拔方法、实施21世纪国家卓越研究基地——“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COE,center of excellence),促进具有独创性的、世界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尽早形成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研究基地。
2002年,日本启动了具有国家战略高度意义的“卓越中心计划”。其一,给予个人或研究小组拨付科学研究补助金;其二,推选日本最顶尖的30所大学作为建设世界最高水平大学的后备力量;其三,各大学以学科领域为单位申请资助,政府组织评审,批准设立卓越研究基地。2007年,日本开始实行“全球卓越中心计划”,此举旨在重点支持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教育研究基地建设,培养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个领域青年科学家。
2011年8月,日本政府推出了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要让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该计划强调日本科学技术要对世界做出贡献,以世界共生为出发点,政府要制定适应时代发展与面向未来的新型科学技术政策。该计划提醒日本国民要从科学技术投资是“为未来投资”的高度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全体国民支持科学技术的推进。
日本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重点突出要继续创造产出新的知识,推进原创性研究开发、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利用,要产生具有独创性的成果,并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着力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此计划要求大学、各级研究机构要与产业界联手,强化产、学、研运作的一体化,并特别强调要致力于推进实效性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加大政府专项经费投入。据悉,日本政府拟投资总额逾25兆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