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教育研究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小学生在入读富裕家庭集中的学校后学习表现有所提高。随着美国教育改革问题的升温,混合学生的家庭收入构成,被美国教育界人士视为推进教改的一个潜在有效途径。
公立教育改革问题近期已成为美国的焦点话题。9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今日》节目专访时坦承美国基础教育的“落后”,强调美国的前途有赖于教育制度的改革。
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师资水平和扩大学校责任上,而增加对“穷校”(低收入家庭学生较多的学校)资源投入是重要途径。兰德公司教育专家希瑟·施瓦茨的这项新研究则发现,在多个学校间甚至某个学区内“混搭”学生的家庭收入构成,可能比单纯加强“穷校”的资源投入更为有效。
该研究跟踪调查了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内的858名低收入家庭小学生在2001年至2007年间的学业表现。在这些小学生中,约有一半就读于贫穷学生少于20%的小学,另一半多就读于低收入学生相对较高的小学。研究发现,前者比后者在标准化数学测试中的成绩高出8%。
在此期间,低收入学生相对集中的学校还得到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该县把全县学区划分为富人较多的绿区与穷人较多的红区。红区学校可以得每名学生每年2000美元的额外教育经费。然而,低收入学生在绿区的学业表现仍比红区好。
这一研究受到了一些教育专家与社会学家的认可。他们认为,加大对穷校投入的传统思维多少存在一定局限,而“与谁同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穷孩子学业相对较差,问题不是“穷孩子不会学习”,而在于美国有以收入水平划分居住区域的“隔离”传统,低收入家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远离了主流社会。由于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校多遵循就近入学原则,学校的发展也难以脱离这一社会现实。与“穷校”相比,在中产阶级家庭集中的社区,学校师资稳定,纪律问题少,由于家长们多有体面稳定的工作,不用为生计操劳,来学校做志愿服务的人也更多。
蒙哥马利县拥有美国最好最大的公立学区,共有14.4万名中小学生。不过,该县公立学校能够开展“穷富混搭”的试验,还要得益当地独特的住房开发政策。长期以来,该县要求房产开发商在住房项目中为低收入家庭专门留出一些住房,在低收入家庭中以抽奖方式分配。通常,在美国的富裕地区很难找到相当数量的低收入学生。
据报道,这一针对“穷富混搭”的新研究受到美国教育部的认同。教育部发言人表示,联邦政府多年来一直建议扩大学生择校权利并发展了打破学区限制的“磁石学校”项目,目的正是推进公立学校在学生种族与社会经济地位构成上的多元化。
近年来,美国已有60多个学区在试验这一多元化战略。但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多元化很难全面实现。毕竟,绝大多数美国学区在实行按家庭住址指定学校的办法,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不会认真考虑,也无法轻易改变美国社区的经济、种族“隔离”现实。(华盛顿10月1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