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教育局发布17条“减负令”后,校内不补课校外培训热
2007年11月30日,武汉市教育局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提出了17条“减负”禁令,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是自2000年以来,该市提出的涵盖面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减负”举措。“减负令”对中小学作息时间、日托班、课外作业量、考试次数、竞赛项目、培优补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但此政策出台两个月却遭遇尴尬。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低年级小学生仍有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作业量依旧超额;部分学校执行禁止周末补课的规定,但校外的培训班依旧热度不减。
学生:减负,我们麻木了
汉南区叶女士周末特地把孩子送到武昌新东方补习英语,在大厅“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条横幅下,她对记者说:“我是高中班主任,深知现在孩子都不容易,但就是因为这样,就更不敢对孩子有所松懈,别人都在补,你不补,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武汉市教育局此次出台的“减负令”中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作业量不得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得超过45分钟,初中不得超过1.5小时,并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中午不得布置“午间作业”,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惩罚学生做作业。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实却是部分低年级小学生仍有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作业量依旧超额。汉口的唐奶奶告诉记者:“我们也不是惯孩子,但孙子才上三年级,语、数、外门门都有作业,每天做作业要做到晚上9点多,要不是有人在旁边辅导可能还要晚。孩子年纪小,这作业确实多了。”
“每年‘减负’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不补课、少布置作业、晚上学、早放学……”汉南区一名高一女生对记者说,“但实际上呢,课还在补,作业还那么多。”记者看到,一间教室37名学生中,除去6名住读学生在食堂吃饭,剩下的学生中有24个留在教室吃饭。向窗外望去,校门口还不断有家长端着饭盒匆匆走来。
学校:实际操作有难度
对于武汉市教育局重申“对‘减负’不力和不遵守‘减负令’相关规定的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或教职员工,将采取严厉处罚,并进行责任追究”,武昌某中学校长有些不平:“在上级部门和家长心中,升学率就是‘硬指标’,谁敢因为‘减负’影响升学率?再说高考是全省的孩子一起比拼,武汉的学生‘减负’,而省内其他城市的学生却‘加班加点’,高考时岂不‘吃亏’?”
对于“减负令”中对中小学上学和放学时间的硬性规定,部分初中校长表示“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武昌一所中学校长说:“初中课时比较多,如果压缩时间,恐怕很难足额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加快了课堂进度,那些反应比较慢的孩子恐怕要掉队。”
“‘减负’是好事,其实我们也想休息。工作时间长、作业批改量大,老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武昌某中学教数学的胡老师说,“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学校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就会低很多,无形之中对老师也有很大压力。”
家长:学校减,我们补
“减负令”遭遇学校“软”处理的同时,还遭到家长的“硬”回应。对于“减负令”中有关“低年级不得布置作业”的规定,很多家长表示不满。“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孩子放学后干什么呢?”家住武昌区秦园居的一名家长抱怨道,“没有家庭作业,孩子学习的基础没打牢,到了三、四年级成绩跟不上,将来考不上重点初中,谁替孩子负责?”这名家长表示,不管学校是否布置课外作业,自己都会在家给孩子开“小灶”。
“我也知道作业过多,孩子很苦很累,但有什么办法呢?”家住汉口竹叶山的赵先生说,女儿在一所普通初中读初二,每天的作业要做到晚上10点半左右。他说,尽管武汉市改变了中考录取方式,但位置值还是由考试分数换算而成的,归根到底还是“以分数论英雄”,作为家长肯定不赞成“减负”,除非升学评价标准有变。
“孩子压力大,我们做家长的哪有不心疼的,可没有办法。”初二学生家长邵先生也很为难,“不做作业、不上培优班,就拿不到改制学校的入场券,今后进省示范高中、考名牌大学的希望就小了很多。现在让孩子吃点苦,还不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个好前程。”
相关链接
本报评论员:“减负”还须众人拾柴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武汉市教育局发布了17条“减负令”,不但条款详尽,而且还有配套的奖惩规定,教育部门“减负”的决心可谓相当坚决。武汉市教育局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学生、学校和家长普遍对此反应冷淡,至今尚未显现成效,是何原因?
对于“减负”,首先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我们要减轻的是中小学生不该重的负担,是那种沉重的、机械化的、重复性的、盲目无用的作业负担、背书负担、分数负担等;与此同时,该重的“负担”,譬如让他们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特长等,倒是应该“沉重”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减负”是个“老大难”问题,各地多年来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始终收效甚微。表面看都是“应试”惹的祸,但探究根源,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业结构和人才成长道路相对单一;上千年形成的传统教育文化和观念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还根深蒂固;目前的劳动用人制度和社会分配结构对技能型人才的作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学生的负担往往是这边减来那边增。正因如此,决定了“减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治负担过重这一顽症,并非教育部门一家的努力可以实现,也并非靠一纸公文就能做到令行禁止。
因为它的复杂性,“减负”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制定严格的“减负”规定,明令坚持什么,取消什么,禁止什么,同时还要立足治“本”,即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大家的共识。要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观念,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因为它的系统性,“减负”必须齐抓共管。各级党政领导应带头端正教育思想,不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得好坏或进行奖惩的唯一标准。教育行政部门是“减负”的主要责任部门,要通过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同时,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各有关部门、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都能认识“减负”的重要性,都能理解、支持和监督“减负”工作,共同打一场“减负”围歼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出的战略决策。
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齐心协力共促“减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相关新闻
武汉17道学生减负令仅推行一个月便成一纸空文
上学放学仍然早到晚归、作业依旧写到半夜、各种竞赛层出不穷。去年11月底,武汉市教育局发布17道中小学生“减负令”。近日,记者走访江城多所中小学,发现推行一个月的“减负令”已成一纸空文。 [详细]
记者调查:武汉17条"减负令"缘何成一纸空文
去年12月初,武汉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但推行一个多月以来,《意见》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生上学放学依然早到晚归、作业写到半夜、各种竞赛层出不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