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潍坊深化制度创新,掀起了一场直击教育内核的深刻变革,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以课堂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潍坊市的教育改革一直令人瞩目。2005年11月17日,当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恰巧碰到当地一家媒体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本市两学校乱加班被查》。文章披露了两所学校因为让学生周六、周日上课而被市教育局严厉查处的情况,并同时公布了市教育局24小时专项举报电话。
当不少地方周末给毕业班学生加码补课的时候,潍坊市教育局竟能自查其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刨根究底的兴致。近些年,该市教育创造了若干个全省第一,连续四年高考成绩持续攀升。至2005年,人口总数不到全省十分之一的潍坊,其重点本科上线数已经达到全省五分之一,艺术体育类院校录取数达到全省四分之一……
一方面是教育局对“题海战术”的全方位监控,一方面是在全省遥遥领先的高考成绩,这种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不同寻常。在很多人心目中处于矛盾状态的素质教育和高考升学率,为什么在潍坊能如此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秘诀何在?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说,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教育是否真正做到了两个尊重——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就是尊重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教学的本质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当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从“两个尊重”出发时,教育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题大做:让孩子睡个好觉
2001年,李希贵刚刚出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就收到了一位老人的来信。信中说:“李局长,孩子们实在太辛苦了,晚上是一大堆写不完的作业;早上五点多钟就被大人从被窝里拎出来匆忙往学校赶。您早上可以到大街上看看,第一批行人除了环卫工人就是孩子和家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谁也没想到,李希贵上任的“第一把火”居然烧得这样细微并充满人情味——“让孩子睡个好觉”。李希贵在局办公会上郑重其事地把它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研究,“教学质量如果是以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来获得,那我们宁可不要这种质量!”
于是,《关于规范市区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迅速出台——严格控制学生上课时间;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教辅资料数量;严格按常态分班……
市教育局专门聘请了20多位督学,联合各个区教育督导室的督学,一丝不苟督察各个学校的执行情况。很快,就有一些不以为意的校长因违规被报纸曝光、被教育局通报,更有严重“触雷”者被摘掉了“乌纱”……很快,学生早出晚归的现象在潍坊逐渐消失。
中考改革: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2002年,潍坊在山东省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老师和家长心里都没有底,于是,一边教着新教材、一边学着旧课本就成了一些学校的“独特教学风景”。
老师和家长的不放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中考制度没有变——教材是新的,教学方式是新的,学习体验是新的,唯独考试内容和方式却依然故我。
尊重教育规律,就必须抓住问题的实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002年10月,一份“潍坊市中考改革方案”出台。
第一个亮点是“化整为零、增加机会”,将初中毕业一次性考试分散在三年中进行。市教育局成立了学业考试中心,每年1至6月组织两次考试,所有学科全部开考,学生可自选科目和考试时间,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更为合理的是,一门学科学生可以有两次机会:一次成绩不理想可再考一次,从中选择最好的成绩作为升学依据。
第二个亮点是实行等级评价。方案明确规定考试成绩按等级公布。将每门课的成绩分为A、B、C、D、E、F六个等级,每10分为一个等级。分数段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如A级大致占15%,对达不到90分但进入考生总数前15%的,也可定为A级。
第三个亮点是“综合评价,权力下放”。学生为社区提供的某项服务、在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制作的航模、在报刊发表的作文……总之,凡是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成绩,只要有所凭据,都可以认定为高中录取的依据。
全新的中考改革使一些渐行渐远的教育规律开始正本清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各个学校密集展开。高密市向阳中学校长赵升明感慨地说:“过去学校想组织些课外活动,家长极力反对;现在活动组织得少了,家长反倒有意见。”
市教育局投资数千万元建起来的、拥有各种设施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曾经门庭冷落,现在自愿报名让学生到实践基地锻炼的学校排成队。可见,改革考试制度,让考试这把评价的尺子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一次升学服务,同时也是牵动素质教育的“牛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