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发生了一起与网络有关的失踪案。据当地的新闻媒体报道,上海彭浦地区一所中学同一个班级里,两位网名为“布娃娃”和“杨雪”的花季少女与父母亲友不辞而别,离家出走,至今已20多天,截至记者发稿时止依然杳无音讯。
越来越多的网络失踪案、甚至因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网络时代,父母传统的教育方式面临哪些挑战?作为一代处于社会剧烈变动时期的父母,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做一名称职而合格的父母?
家长们通常忽略与孩子们在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普遍存在。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庆年指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们始终感到压抑,需要一个出口,于是网络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宣泄渠道。由于网络没有时空、地域、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约束,孩子们很容易沉迷进去而不能自拔。
由于我国目前正在读中小学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因为“文革”原因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因此对子女期望偏高而自身教育能力却偏低,尤其在新兴的网络面前,多数家长感到“力不从心”或“一窍不通”,所采取的教育方式还依然是传统的“打压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处在这样一个知识、技术、观念、思想都剧烈变动时期的父母,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因噎废食”,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接受适应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念。信息的流通,从实质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促进了家庭的民主,使两代人变得平等起来,关键是一直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家长们,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平等”。
此间的一些社会学家们还呼吁,网络社会包含着公平、理解、平等和超越,而非过去的权威、听从、规矩和控制。网络时代的父母若能够放下架子,更新知识,加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则可望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这类网络失踪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