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浦东新区青少年事务现场推进会上,记者听到一件事:不久前,一家名为“索迪斯”的餐饮公司应约参与浦东寄宿制高中进才中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在与校方的谈判中,让该公司大开眼界的不是该中学优美的校园环境,而是稚气未脱的学生代表竟是对方正式谈判对手之一。
浦东新区团区委书记胡军告诉记者,早在1993年10月25日,浦东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区域性青少年事务管理专门机构———浦东新区青少年事务署。由此,浦东新区团组织先后在区级、街镇和学校3个层面上进行了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实践。“浦东已形成了区域团组织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品牌特色。”上海党政部门、社会团体的一些青少年事务专家,最近表达的观点趋于一致。
那么,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浦东特色是如何打造的?新区团区委副书记许建军认为,几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化,“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青少年事务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由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转移的趋势,而浦东新区团组织通过实践探索,也总结完善了几种管理模式。
记者了解到,由浦东团区委分管书记兼任署长的浦东新区青少年事务署,首先实行的是区级青少年事务的扁平式管理模式。这个全民性质的事业单位,享有独立的事业法人资质,在经济上实现工作经费自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但可接受社会资助、领办政府工作项目以贴补工作经费的不足。在5名编制人员之外,可根据需要聘请志愿型专家学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社会义工参与有关工作。
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浦东实行的是青少年事务的分级管理模式。在农村,主要是建立青少年事务部、事务站、社区事务服务团等下设机构,对应一级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在城区,由洋泾街道创制的一种“4合1”做法:即社区青少年工作指导委员会、青少年事务发展委员会、青少年事务发展中心、青少年事务工作站构成的4级管理体制有效地覆盖了青少年事务,使青少年事务在任何状态下不被忽略有了坚实保障。
而学生事务自主管理模式,是浦东实行的第三种管理模式。从1998年起,浦东的进才中学和建平中学先后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校团组织以此为载体,受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协助校方管理学生事务。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浦东的青少年事务管理,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先后在联合国青年股青年小组会议、跨世纪的青少年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场合作了介绍,引起强烈的反响。但这些经验在国内影响并不大,这与国内青少年事务管理虽有一些地区性实践,但尚缺乏全面、理性、系统的总结有关。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之中,尤其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青少年工作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构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整体思维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青少年问题专家疾呼:我国青少年事务管理应当密切注意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尤其是要解决好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双赢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