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均衡化是最近一个时期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什么是教育均衡化?怎样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化?众说不一,争论也颇为激烈。记者不久前在浙江省宁波市采访时发现,那里的上上下下正在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育的均衡化就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地方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宁波市教委主任华长慧对教育均衡化的基本认识。由此也就产生了“办好所有学校,教好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
学校网点散、规模小,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抓规划,从市本级开始,县、乡各级都有相应的优化教育资源规划。在宁波市采访,记者见到一本绿皮册子——《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分别对各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办学目标、教育经费、教育管理、校舍建设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均要按《纲要》的要求对学校进行规范建设,从基础建设上开始朝着教育均衡化的方向努力。各乡(镇)按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要求,着力建好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初中和一所成人文化学校。地处山区海岛的象山县,为了消除家长因学校撤并造成子女上学路程较远、安全难以保障的顾虑,除了做好学校常规管理外,有关部门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管理服务措施,如开办寄宿制学校、为低年级学生配备专职保育员、安排车辆早晚接送等。被誉为浙江教育一颗明珠的北仑区,目前有72%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85%以上的高中生,都能在省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就读。
千方百计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并完善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投入体制。从1999年开始,宁波市本级连续5年在保证三个增长基础上,再增长1.5%。仅去年一年,宁波市用于教育的投入就达32亿元,其中慈溪、余姚两地的教育投入就占到县财政支出的28%—30%;北仑区2000年教育总支出达13779万元,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672元,生均教育事业费3398元。
合理配备教师。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重复、低效的投资减少了,许多教师缺编的学校出现了师资饱和的现象,为优化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全市共有1800余名不合格教师试聘、转岗、辞退。各区、县还分别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措施。如余姚县规定教师晋级要有1到2年的支教经历;北仑区实行教师流动制,城区学校和示范性学校每年要派出1到2名市、区骨干教师到山区、海岛学校任教,保证全区每年有不少于20名的优秀教师在边远学校或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的学校工作,这也就意味着每所学校都有一流的骨干教师任教。
制定教育强镇(乡)评估条件,加强督导力度。目前宁波市149个乡镇中有103个被评为教育强镇(乡),教育强镇(乡)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没有薄弱校,否则一票否决。督导评估重点在分级办学责任、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优化社会育人环境上,评价结果与各乡镇的年度考核、奖金挂钩。
扶持基础薄弱学校,在经费投入上,做到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在北仑区,教育费附加全区统筹部分和学校预算经费统筹部分主要用于薄弱学校,区政府设立专项特困资金,补助经费困难的薄弱学校,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无偿划拨或增大补助比例,改变这些学校因经费不足、设备短缺而造成的硬件薄弱状况。学校管理上,采取选派骨干和就地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对所有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调整和充实,使管理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均衡教育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尽最大可能使每个孩子都受到优质的教育,是宁波市领导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竭尽全力做的一件大事。宁波市在“十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争取80%的城镇各级各类学校达到《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的标准。到那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将享受到一流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