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值不值10万元?”
有人认为值,文章本无价,说值多少就值多少;有人认为不值,国内文坛奖金的奖金额尚且不一定有这么高,何况一篇少年作文;有人认为无所谓值不值,商家愿意掏钱赞助,管他值不值。
值也好,不值也好,沸沸扬扬“10万元金奖作文”的话题,炒热了一本杂志———《美文少年版》。
2000年,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推出少年版后,即发起了规模庞大的“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由于大赛总奖金额度高达101万元,最高奖“少年美文金奖”奖金更高达10万元,不仅首轮就吸引到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等地华人少年的作品8万多件,同时,将“一篇作文值不值10万元”的话题抛向了社会。
然而,这一热点话题到了“金奖”揭晓时却戛然而止。阵容强大的评委们并没有按照组织者的意愿将这一奖项评给一篇作文,而是弄了一个3篇并列。3篇作文共获一奖,3位少年作者也就只能瓜分10万元的奖金。
无疑,结果大大减削了这一话题的热度。所以在2月1日最终评选结果揭晓公布暨颁奖会上,连最关注这一话题的新闻记者们都大为遗憾。
评委之一、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在当天的颁奖仪式上代表评委会解释说,此次竞赛好的作品很多,尤其是前几名不分上下,很难决出一篇最佳作文,评委会经过认真协商,最后集体讨论决定评出3名并列。
其实这种正式的解释只是1篇变3篇的理由之一。1月31日下午,评委会在对最后一轮(第四轮现场命题作文竞赛)14篇作品进行评审时,记者就置身评选现场,目睹了1篇变3篇的过程。
最后一轮争夺10万元金奖的选手共有14人,是经过前三论竞赛“杀”出来的少年精英。此轮竞赛于1月31日上午在西安进行现场作文,题目是两篇材料作文任选其一,由中国语文教育专家,全国中学语文教材总编辑顾振彪命题。
当天下午参与评审的评委共有15位,包括贾平凹、郭运德、顾振彪,以及著名文艺刊物的主编和大学教授等,其中5位评委是鲁迅文学奖评委。评委阵容十分强大。
应当说,在评选之前,所有评委心里都清楚,他们的任务是要从最后14篇作文中评选出一篇作文获得10万元金奖,因为这是早就公布出去的“竞赛规则”。但当评委们通读完全部参赛的14篇作品后,却开始犹豫起来。
首先,对一篇作文是否值10万元,评委的意见并不统一。光明日报文荟版主编韩小蕙认为,客观地说所有的参赛作品都不值10万元;有的评委认为只要有人愿意掏钱,100万元也值;有的评委认为不是值多值少的问题,反正得评出一篇获得10万元。
但从14篇中如何选出担当得起这10万元一篇,很多评委都觉得责任重大。
顾振彪后来对记者说,尽管每个评委心目中都有好几篇称得上优秀,但要从中选出一篇特别优秀的,确实很难。
西北大学教授胡宗锋说,难就难在只评一篇的结果上。从14篇中或者说每个评委心目中比较优秀的几篇中选出一篇特别优秀的并不难,但这样的结果很不好,评出来的一篇可以获得10万元,而落选的作品只有2000元。作品本身的差距并不大,获奖结果相差如此悬殊,很多评委就觉得很不公正。因此,在选择一篇作品上就很难了。
顾振彪说,评选本身必须体现出公平公正性来,如果对别的作品不公正,就很难为社会接受。这也是大多数评委的共识。
另外,毕竟一篇作文获10万元奖金会在社会上激起很大的反响,而这一篇作文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评委会的水平和所有评委的名誉,以及评出的10万元作品能否为社会认同等因素,这些压力都对很多评委有一定的影响。
诸种因素综合起来,评委们觉得只评一篇这一竞赛规则太残酷,不仅对参赛选手残酷,对评委也很残酷。在很难选出一篇的情况下,评委们开始反思这一“规则”。
韩小蕙说:“我们都是文化人,要有文化责任,应当扼制这种商业炒作之风。”
有几个评委异口同声,评选要考虑社会影响,评选结果要能够为社会接受。
经过一番议论,负起文化责任,扼制商业炒作,改变只评一篇的规则,评出3篇并列,成为多数评委的共识,并获得评委会通过,成为评委会意见。
《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代表竞赛组织者表示:“尊重评委会意见”。
于是,经过两轮无记名投票后,产生了3篇并列获“少年美文金奖”的作品。这样的结果出来后,评委们都长舒了一口气,现场气氛又变得轻松热烈。
为此次竞赛提供赞助的是浙江通策集团。董事长吕建明在得知这一结果后,也向记者表示“尊重评委会意见”。
但当天正好在现场的一位企业家不这么看。他说,如果是他提供了赞助,完全可以拒绝发奖,因为评委会改变了企业制订的规则。
他告诉记者,既然规则早就制订,评委们就应当尊重规则,如果规则不合适,评委完全也可以选择不参评。现在临时改变规则,既是对规则本身和制订这一规则的企业的不尊重,也是对早已知悉这一规则的社会大众的不尊重。
无论如何,10万元金奖作文的殊荣已经是3位少年作者共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