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现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学生具有选择和发展的权利,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正在上海的部分学校试行。它使水平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老师上课时的牵制面也少了,这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走班制”更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自由自主地选择,在走班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感受成功的滋味,从而体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
高中“走班”:课程“套餐”挑战“克隆”式教育
“个性化时代使得学校不再是用‘克隆’的方法‘批量生产标准件’的地方,必须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走班’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和教学思路,它解决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长赵凤飞形象而又言简意赅地向记者道出了“走班制”的实质。
清晨7:30,晋元高级中学的蔡邵霆同学查了一下自己的课程表,第一堂是数学课,在B1班,随后他拿起书包走出了宿舍。上完数学课,他又拿出自己的课表查到下一堂是在物理B2班上,便又收拾书包“转移阵地”。路上不断碰到其他同学也都在匆匆寻找自己的教室。按照教学要求,将数学、英语等不同的学科从高到低设置为A、B、C三个层面的教学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主观愿望自由选择班级上课,这就是晋元高级中学试行了两年的“走班制”。
蔡邵霆说,这种“走班制”教学形式,在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课程的同时形成了非常个性化的“课程套餐”和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不是老师逼着学而是自己选着学,所以学起来特别带劲。小蔡一语道中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走班”让每个晋元高级中学的同学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套餐”。该“套餐”由4部分组成: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生活经验型课程。因为口味不同,每个同学的“套餐”组合也不尽相同,不同课程的组合使得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乃至上课时间和班级地点都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主动、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晋元的“走班制”包括3层含义: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学生流动上课,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最后是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原先的教学班秩序改变了,全校学生都忙着“走”,那么到了学期末,该如何来检验学习成绩呢?赵凤飞校长告诉记者:“考什么题学生同样可以选择。在平时检测中,数学采用‘自选式’,即A、B、C三层共答部分和任选部分。任选部分难度不同,难度越大,得分系数越高。理化采用‘选层式’,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层次的题目作答。外语采用‘累加式’考试。试卷主要从学生答题完成时间和准确性来区分A、B、C各层的能力和水准。”同时,赵校长提出要打破59分就是不及格的“禁区”,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课堂学习效率检测,作选择流动参考,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学习效率为标准。在哪个层面上学习,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刚开始实行‘走班制’时压力很大,因为它对教室、师资和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今这些困难都一一克服了。”赵凤飞校长说起两年试行的过程不无感慨。
现在,晋元高级中学已逐步完善了“走班制体系”,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了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对于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一门拓展型课,并指导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
“走班制”的试行最得益的理应是学生,因为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充满个性地发展。
初中“走班”:管理让学生选到“最适合的”
张晓玲是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师。翻开她的备课笔记,记者发现为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这节课,张老师准备了3份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案,这3份教案将分别在3个层次的学科教学班中使用。
在C层教案的教学目标中清楚地写着“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掌握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理解能力。”而B层的教学目标显然高于C层,在B层中“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法则”已不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类比自己理解、掌握,教学目标中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A层中不仅要达到B层的教学目标,在“法则”的理解方式上更上了一个台阶,A层要求学生通过“尝试阅读,猜想概括”来理解“法则”。在张老师的教案中,教学过程和例题、习题的设计都是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展开的。
自1998年起,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开始在预备年级实行“走班制”的试验工作,一年后,“走班制”在全校全面铺开,现在该校4个年级,21个行政班的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和43门活动课全部实现了“走班”教学。“走班制”的实施使该校的学生明白: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就是“最适合”的。
初中“走班制”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4个方面的综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具体操作是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分3个层次。学习潜力包括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并不是盲目地让学生给自己打分,而是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上述4个方面的评判都分A、B、C3个层次,也就形成“走班”后的3个班级。
“走班制”学科教学班的学生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流动,但采取的是阶段性流动,统一进行。因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内容不同,诊断性测试和形成性测试也不同,只有到一定阶段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测试,才能比较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
学生走班上课,势必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这是记者关注的。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
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对此作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这样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
其次,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业务能力强、敬业爱生的学科教师担任。辅导员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层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
再次,建立学生周记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学生通过周记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记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
最后,加强学校的校务管理。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的具体做法是将两个行政班的学生按数学和英语分别分出3个层次水平,这样就组成了6个教学班,为6个班配备3名数学教师,3名英语教师,从而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
“走班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体制,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的做法在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之间搭起了3座桥梁,使“走班制”真正地“走”出了实效。
“走班制”进入上海市第二初中已经是第5个年头。“走班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渐渐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让“走班制”在市二初中健康成长,该校校长沈淼告诉记者3点设想。
其一,扩大B班。根据常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或较差的,因此,目前A、B、C3个层次的平均分配是不符合规律的。在未来的分层教学中可增加B班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二,对C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现阶段市二初中C班均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维持课堂秩序上,C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上。
其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学生。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
附图:蔡邵霆同学的课程“套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