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2002年高考亮点之二:机会多多选择多多
2002-07-09    记者 刘继安

字体大小:

  2002年高考,给考生更多选择是改革的一个主题:今年全国全面实行“3+X”,一些省市将录取批次细化,春季高考的名单上又增加了上海等省市,广西在全国首次试行本科与专科考试时间错开(专科考试是在9月份)。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今年“3+X”在大多数省市可供选择的余地还太小(绝大多数省份还只有“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两种选择),但毕竟走出了考试科目多样化这一步。

  与传统的高考方式相比,“X”的开放性给了考生和高校更多的选择。有专家统计过,理论上考生选考“X”科目的变化组合可达60多种。因此,学生的个性特点将有机会更充分地展现出来,高校将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人才,变化的“X”还是中学素质教育的催化剂。

  广东省从1999年开始试行“3+X”考试,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认为试点是成功的,有利于发掘学生的个性,推进素质教育。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华南师范大学郑有才老师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过去各中学也大都有各类兴趣活动小组,但那只是面向少部分特长生。“3+X”改革后,情况不一样了。教育行政部门提倡多年的高中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块课程的教学模式,终于在全省范围内被自觉重视并迅速执行了起来。“过去,高考倾向于知识考查,那些掌握书本知识比较好的学生容易得高分,而‘3+X’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技能的考查,心理健康、知识面广、全面发展的学生容易得高分。”有专家认为。

  “今后的高考,将既有统一性考试,也有选择性考试。‘3+X’改革将不断完善。‘X’的选择范围将为高中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体、美。‘X’的选择权将交给高校。综合考试要继续试点,提高命题质量。”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说。

  “清华后面是悬崖”,这是去年山东某报对高分考生无缘理想院校的一种形象说法。每年,在高考录取中都有这样的现象:由于某些院校第一志愿高分考生过于“扎堆”,部分高分考生在第一志愿落选后,所报的第二志愿院校也基本已录满,致使这些高分考生“一落千尺”,最后只被一般院校录取。另外,通常实行的4批次录取,由于同一录取批次包含了很多院校,院校之间的综合实力相差较大,办学水平不一,导致虽处同一批次,但录取分数却相差甚远,如果考生对各高校的定位不准,掌握的信息不全面,很容易在填报志愿时出现高分低报、低分高报的现象。为了减少这些弊端,今年,一些省市采取了细化录取批次的做法。

  天津市的录取批次增加到5批,而山东则细化到了7批。在划分得最细的河北省,录取批次分为8批11个梯次:提前批本科、提前批专科、本科一批(A、B)、本科二批(A、B)、本科三批、专科一批、专科二批(A、B)、专科三批。

  对于将录取批次细分的改革,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同志认为,“这将使考生志愿分布更为均衡,减少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这对高校来说,可以有效避免‘大’、‘小’年现象,为院校录取提供了充足的第一志愿生源;对考生来说,则大大增加了选择和录取的机会。”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讲,细化录取批次有利于高校提高自身实力,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考次数的增加,使得这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者,不必等够一年再来一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一次高考带来的压力。确实,目前春季高考还不能与夏季高考相提并论,还有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比如本科院校过少,对考生缺乏吸引力等。更多选择,意味着更多机会,更多利益保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考前焦虑并不可怕
· 河南今年高考考场设置普通考场和隔离考场
· 湖南状元离开北大考入清华
· 济南警方连破招生诈骗案
· 内部指标:一个诱人的幌子
· 谁是“高考卷调包案”幕后的手
· 别让奥赛与高考挂钩
· 信息不畅成了招生中介的商机
· 高中择校生高考摔跟头
· “荣誉=加分”的背后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