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部地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不断加大了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力度。通过撤并、合校等方式,使学校的数量不断减少,学校规模扩大,办学效益提高。
然而,一些地方在调整学校布局过程中,只注重扩大学校规模,没能够充分考虑到边远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造成一些学生上学十分不方便。还有的地方,单纯追求办学集中,结果造成合并后的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那么,西部地区如何才能既提高办学效益,又保证学生方便入学呢?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新疆霍城县近年在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始终坚持抓提高认识和组织领导不放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工作中,霍城县、乡两级专门成立了调整学校布局领导小组。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全县各农牧民区调研,走访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地域的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
由于学校布局的调整牵涉面大、政策性强,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必须有乡镇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处理这一关系上,该县教育部门坚持到各乡镇与党政领导现场办公,座谈讨论学校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具体办法,尽力同乡镇领导的意见取得一致,以便在他们的支持下,圆满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诸多问题。
同时,该县还认真处理布局调整与农民群众利益的关系。有的学校按规划要求撤并,但应从地理位置特殊性和群众接受程度出发,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不搞一刀切。对该撤并而群众一时想不通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乡(镇)领导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给他们算清三笔账:一算教育投入和办学效益账;二算学生数和教师配备账;三算目前学生数和今后生源增减账,让群众认识到“1+1>2”的效益,以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西部教育来说,调整布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因此西部地区有必要将学校布局调整同推动观念转变,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办学效益相结合。将学校布局调整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相结合。在民族聚居区,大力推动民汉合校、民民合校、混合编班,最大限度地改善民语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在采访中,有关专家提出,将学校布局调整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相结合,同地区发展与人口流动趋势相结合。这样能够减少大幅调整带来的冲击力,照顾不同地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此同时,也要将学校布局调整同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相结合。通过改革,使一些思想好、业务精、有能力的教师通过竞聘,走上领导岗位;通过推行聘任制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
在西部地区,随着“普九”工作巩固提高,扩招是必然趋势,要使高中入学率达到60%以上,必须考虑高中学校的扩建和完善办学条件,以适应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因此,在调整时,应将学校布局调整同扩大高中招生规模相结合。
中小学布局调整时,还应当考虑将学校布局调整同危房改造相结合。利用危改资金和其他项目,改造危旧校舍,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保证学生的就近入学;在民族地区,既能够实现民汉合校,又为全面提高民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做到一举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