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0年,是教育改革的十年。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一个个问题中破冰前行。无论是义务教育全免费、还是实行高中课程改革、或是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10年历程,中国在促进教育公平问题上迈出一个个坚实的步伐。
但困难和挑战同时并存:入园难、学生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等一些教育顽疾仍未实现有力突破。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中国教改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新课改VS新高考
高考改革
10年前,最受国人关注的高考开始了考试内容多元化的探索。1999年,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004年,随着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首批试验区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试验,一场针对高中课改的高考改革大幕徐徐拉开。高中新课程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理念,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如设立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中,首次引入学分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此次课程改革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课改也对高考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7年起,课改实验区陆续实行新高考,各试验区公布的新高考方案都突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功能,如广东省第一年的新高考方案增加了选考,并将音乐、美术纳入选考科目;江苏省的新高考则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在高考录取中的比重。浙江省的新高考则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考试科目由过去的统一科目变成三种不同类型,考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考本科、一般本科,或专科。
201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一场更为壮阔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曾表示,新课改对新高考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新高考应实现“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今后的高考制度要有学业水平测试;要有综合测评;招生制度要多元化,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四大要求。
不可回避的是,在当下中国,高考仍是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尽管各地的新高考做出很多改变,但要真正按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改变高考标准“惟一”的现象,改变录取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单一的做法,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下一个十年,中国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