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教育部多重禁令为何难治“择校热”?
2012-07-16    瞭望

字体大小:

  多重禁令难治“择校热”

  包头市一位重点中学校长告诉本刊记者,他每年暑假要收到上级政府机关领导要求安排学生的“条子”达数百张,重重压力下,他的手机经常不敢开机

  教育部2010年首次提出要用3到5年时间治理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乱收费问题,今年3月又印发了治理择校乱收费的8条措施。然而,在重重禁令下“择校热”难以降温。

  “你家孩子去哪儿上学呀?”这是眼下许多地方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的人们的搭讪话语。孩子上小学、升初中已成为万千父母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一些“名校”纷纷举办选拔性考试“抢生源”,使许多本来在“片区”内的学生家长也人心惶惶。“择校热”在炎热的夏季,让许多家庭躁动不安。

  “就近入学”被袭扰

  “没人、没钱,连片区内的学校都保证不了,真是愁死人了。”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城市市民王莉说,因她家附近一所重点中学每年都要招收大批“择校生”,她下半年要升初中的儿子已被摇号“派位”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去上学。包头市的一位家长则兴奋地告诉本刊记者,他日前通过熟人给某知名小学交了1.5万元择校费,终于“搞定了”孩子今秋入学大事。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内蒙古一些地方,许多家长每年四五月份就为孩子上学的事开始“运作”了,六七月份进入择校“白热化”阶段。小学“择校费”上万元已是普遍现象,初中则3万到5万元不等,有的中学还以“赞助费”名义收取,没有“上限”。

  “择校”,一方面是学生在选“好学校”,另一方面是学校在选“好学生”。与王莉同在一个城市的姬先生告诉本刊记者,他的女儿今年5月份就已参加了市里四所初中的私下招生考试,已被某中学暗地“提前录取”。

  显然,在一些地方,教育部强调多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原则,正在被“择校风”袭扰,使得招生秩序陷入混乱状态。

  教育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时下“择校热”乱收费现象在一些地方呈蔓延趋势,并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越是中心城市越严重”,这是全国各地都存在的现象。许多人感慨道:“如今上小学、初中,比上大学都难很多倍。”

  择校乱象屡禁不止

  为遏制择校乱收费行为,各省区紧随教育部文件频频出台禁令。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不久前在教育部《八条措施》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限期退还令”,责令“2012年已收取学生择校费的学校须于9月1日前退还给学生家长”。很快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叫好,有人摇头。

  “哪个家长愿意收回择校费?”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好不容易托关系找人才把钱送出去,让孩子在重点初中有了着落,就算学校退费家长也不敢收啊,那意味着孩子也不可能在人家那儿上学了。”

  “全国叫停收取择校费的各种‘坚决’的口号喊了多年,但作用不太明显,主要原因不是教育部门不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候确实是能力所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曹轶明说,因为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好学校”,而各地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大家都往好学校挤,很难阻挡这种势头。”曹轶明介绍,眼下一些城郊学校每班只有三四十名学生,而城市中心的学校班容量庞大,有的多达七八十人。比如呼和浩特市,若按城市户籍人口和适龄人口计算,学校资源基本接近正常需求,但“择校热”导致一些学校学生爆满,另一些学校生源不足。

  一些学生家长反映,“择校热”的根源除了教育资源不均衡之外,“名校效应”和不规范的招生方式是直接“导火索”。不少重点中学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学校知名度,想尽办法去各小学“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致使一些“片内”学生不能就近入学。

  王莉所在城市的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由于市内人口众多,特别是一些“名校”周围近年迁入许多外来户,适龄入学人数过剩,于是当地教育局采取“摇号”方式给各中小学调配生源,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不过,这一运行数年的招生方式遭到众多市民的质疑。他们说,“片内”学生到底有多少教育局从来不公布;另外,既然“片内”学生都难容下,学校为何还要招收择校生?因此,“择校利益”驱使是主因。

  内蒙古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无奈地说,从他10多年前当校长起,关于择校的禁令就一直没有断过,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不收择校费办学难维持,也没法在圈子里混,“当然也可以对着干,但那样的结果是学校垮下去,校长当不成”。

  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们的子弟上学更是不易。“好的学校就算交择校费也上不成,只好花大价钱上私立学校。”在内蒙古一家建筑工地打工的王海强说,他上初中的女儿每年得花上万元,“根本尝不到义务教育免费待遇的味道”。

  “均衡办学”待加强

  在“择校热”面前,学校也有苦衷。包头市一位重点中学校长告诉本刊记者,他每年暑假要收到上级领导要求安排学生的“条子”达数百张,重重压力下,他的手机经常不敢开机。

  专家表示,择校现象属社会越轨行为,其三大危害不容忽视。首先,“择校”违背了义务教育公平原则,阻碍了区域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从而引发种种招生乱象;其次,引发不规范办学行为,一些所谓的“好学校”为了多招收择校生或“好学生”,将部分“优生”集中编入“火箭班”,配备好教师进行“因材施教”,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甚至不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削弱音、体、美、劳、德教育,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择校”进一步拉大各校生源和经济收入的差距,挫伤了非重点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从而加剧了薄弱校的办学困境,使得教育资源不均衡程度进一步扩大。

  “这已经出现一种恶性循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中小学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波说,家长们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加入到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战争”中。“择校热”与“择校难”的背后,不仅是众多家长的身心疲惫,更是教育腐败的滋生。

  “如果就近入学同样能满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谁还会去舍近求远、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转户口呢?”刘波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改造,尽快消灭薄弱学校,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使家长就近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

  一些教师表示,教育部门在教育投入方面不应一味地向“好学校”倾斜,亟须加强“薄弱校”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改变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

  不少学生家长表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严重与高中“分招”(即把优质高中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比例小不无关系。因为上了“好初中”才能有希望进入“好高中”。而国家目前对高中“分招比例起点为30%”的要求难以控制升高中时“更为疯狂的择校风”。

  曹轶明说介绍,内蒙古去年“分招”比例达到70%的巴彦淖尔市和“分招”比例达到60%的锡林郭勒盟,目前择校现象已不太明显了。大家都到片区内学校上学的话,优质生源也就逐渐得到均衡。

  “避免大范围择校现象的发生,需两条腿走路。”曹轶明说,教育系统内部要规范招生、办学、教学、收费等行为;同时,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人口和适龄青少年儿童数量合理布局学校等教育设施。这就需要在均衡硬件的同时均衡师资,让优秀教职员工合理流动起来。对此,特别是县级以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有切实的行动。

  不少教师坦言,眼下“择校热”的“主使者”是一些所谓的“名校”,这些学校为了自身利益“多招学生多创收”;若追究起来,与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不无关系,一些人借机“揽权”、“敛财”的现象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致使学生入学失去公平。

  有关人士建议,在教育资源一时难以均衡的情况下,要想缓减“择校乱收费”问题,须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铁腕”加以治理,并组织发改、物价、审计、纪检等部门建立联合监督机制,督促学校坚持国家“就近、免费”就学的原则,实施“阳光招生”,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特别是要严管那些大量招收“片外生”的学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陈志文:从择校看基础教育治理失误
· 名师校长"挪窝儿" 三大保障能否降温择校热?
· 择校热催生竞赛经济:亟待切断"竞赛经济"要害
· 择校热,如何破解?寻找破解之路的可贵探索
· 促进师资双向流动 缓解“择校热”
· 教育部杜玉波:解决择校须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 观察:择校热将小学校长拽入谎言漩涡
· 教育部:个别地方择校热、课业负担问题依然严重
· 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回应如何解决“择校热”
· 教育规划纲要五年评估:治理择校热获实质性突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