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2月9日电(记者 张捷 翁晔)虽然我国博物馆大多对公众免费开放,但不少小型博物馆、纪念馆仍遭遇门庭冷落的境况。春节期间,广西各大博物馆和文化场所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活动突出了儿童的参与和互动,意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形成心中的“博物馆情结”。
“蛇年知识抢答赛”“汉服体验秀”“新春好运大寻宝”“巧手迎春”学做窗花剪纸……春节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市民准备了一系列互动性强、知识面广、适合家庭参加的文化活动。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活动主要针对儿童群体,如汉服体验秀,他们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准备了数十套汉服,通过穿着服饰走秀、比拼等活动,吸引孩子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此外,春节期间在南宁孔庙,孩子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复原活动:考生在侍卫、考官的监督下进入考棚笔试,总裁根据答卷情况综合评分,前“三甲”可获纪念证书;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孩子们可以通过寻找馆内的展品,拍照发送至微博,答对问题后获得相应奖品。
“孩子通过寻找展品,发现知识点,挖掘对文化的兴趣。”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王頠说,传统单向的展览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让孩子们脑子转起来、手脚动起来,真正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从小就喜欢博物馆。
不少文化界专家认为,提升国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博物馆情结”颇为重要。“国外的孩子就是在博物馆长大的。”王頠说,在博物馆里,孩子们除了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观。
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认为,春节期间各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活动显示了对培养儿童“博物馆情结”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博物馆的定位更偏向于文化板块,融入教育体系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国外许多中小学校的历史课就是在博物馆上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机构。在这种理念下,博物馆本质涉及的面更广。”吴伟峰说,博物馆的定位应努力向教育机构发展,进一步融入孩子们的课堂教学中,让博物馆镶嵌到孩子的成长轨迹里,形成心中的“博物馆情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