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前的“心愿墙”上,学生申小雪写下的愿望是:“我想让全家变成富翁,因为:这样家庭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有计划地分批整治与取缔不合规范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至今,一大批打工子弟学校已经被关停,而幸运地被保留下来的学校现状如何?近日,笔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运营费用是学校面临的最大困扰
京蓼学校是房山区为数不多的民办老校之一,从1999年创办至今已有近15年的时间,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走进学校,正逢两个班级在上体育课,一群学生挤在小小的一片空地上做操,而另一群学生在一旁奔跑玩耍,不能称之为操场的一片水泥地显得很拥挤。
学校的杨老师说:“这几年学生人数都在上涨,以前室外空间还够用,现在真的是越来越挤了,特别希望有个大一点的操场。”在一个角落里,有几个大箱子存放着爱心人士捐助给学校的篮球架零件,因为没有场地安装,只好暂时搁置了。
教学楼是不久前在区教委扶持下刚整修翻新的,楼内布局小巧,整洁有序。早在4年前,房山区教委已经向该校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从2010年2月第一次年检,这所学校已经连续4年通过教委的年检。据了解,这所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等条件在同类学校中是比较不错的,可在运营中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学校执行教委相关规定,每学期收取学生学费600元,除了需要坐校车和住宿的学生额外收取校车费和食宿费用以外,免除书费等其他一切学杂费用。杨校长说:“学校全部支出的来源就是学费,确实紧张。还有不少住宿的孩子,各种生活用品都在涨价。最头疼的还是校车,倒贴了不少钱。”
他告诉笔者,学校自行置办了五辆中型面包车,请的是临时司机,每天早晚接送部分学生上下学。“这几年查得特别严,根本不敢超载,学生越来越多,以前每天早晚一共2趟,现在得4趟,最远的孩子家在十几公里以外,也得去接。每天每辆车油钱就得150元。”学校向坐校车的学生每人每学期收取250元的校车费,这笔费用远远不够维持校车运营。
“这还不包括检查维修之类的费用,这不,最近又有一辆车年审没通过得强制淘汰了,卖了这辆,我又贴钱买一辆二手车继续用。有些学校根本不开校车省费用,咱们开了校车,家长觉得方便实惠,不好取消,实在发愁。”
教师都是多面手,收入低唯恐留不住
平时各类民间团体、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经常来学校进行帮扶,尽管如此,常驻教师缺乏、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还是得不到有效缓解。据了解,学校身兼数职的老师不在少数,全校700多名学生,却只有27名老师,有很多老师必须肩负两到三门不同课程。
刘晓睿是六年级的学生,来自河南。谈起老师,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班主任实在太辛苦了,他一个人带我们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课,还要管班里的事,特别累。”学生金玉玲补充道:“真希望老师多点。”
校长告诉笔者:“孩子们调皮好动,很难管理,如果老师工资太低,真的留不住。现在老师月薪少的1000元,多的3000元。人往高处走,留不住老师我也很无奈。”据了解,学校只为教师缴纳了意外险,其余的都没有缴。这在打工子弟学校中,已经很难得了。
家长流动性强,抚育孩子态度两级分化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是个体商贩,平时非常辛苦,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
杨老师说:“现在大多数家长比以前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尽可能让孩子多读一点书。不过,有一些家长一点都不想多管,不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完全撂给学校,也有家长不愿孩子读书太多,早早就让孩子辍学。”
据了解,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河南、河北、四川、贵州、安徽等省份,父母流动性很强,有时一年半载就搬家,孩子便要换学校读书,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而对教师和学校来说,也需要不断认识和管理新的学生。
“希望负责任的家长越来越多,孩子能安稳地在同一个地方多上几年学。”杨老师补充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