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护研究报告》显示,留守、流动和智障儿童易受性侵害——
需增强女童性防范教育
近年来我国儿童受侵害事件频发,仅今年5月,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性侵女童案件就达8起。这些令人发指的恶性事件不仅对儿童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日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京发布《女童保护研究报告》,在对伤害女童案件高发的原因、受侵害女童的困境与需求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女童保护的行动策略,并探索社会力量如何为女童提供保护和帮助。
现实:大量的伤害女童案件潜藏在社会之中未显现
在广东省某市h中学,从高一到高三的286名学生参与了一次有关性侵害的问卷调查。因为问题的敏感性,调查人员在设计问卷时并不直接问学生“是否受到过性侵犯”,而是列出了令高中生最有可能产生压力的十个方面,让被调查者根据压力程度进行排序。结果,将选项中“自己在性方面遭受到的伤害(如性侵犯)”列为第一位的有7名女生。但研究者认为,实际上遭受性侵害的学生绝不仅仅是那些将该选项列为第一位的人,将之列为第二、第三位的学生也可能是受害者,甚至是严重受害者,只是出于不愿暴露的原因才不列为第一位。更进一步,研究者认为计算学生受到性侵犯的比例,至少应考虑到前四位。问卷调查显示,女生将该选项列入前四五位的比例为12.3%。
“到了大学之后,有一次寝室卧谈时,发现我们宿舍8个女同学里有6个或多或少遭受过她们的男性亲属的侵犯。一个同学(遭遇的)是她妈妈的同事,其他的都是亲戚,主要是舅舅呀、叔叔呀什么的,以长辈和亲友为主。”个案访谈让研究者判断,女性在童年期遭受性侵犯的比例非常高,而一些难以披露出来的案件大多发生于家族之内,或邻居、朋友、同事之间。由于受害者和家属很难打破社会关系网的束缚,因而往往对侵害事件讳莫如深。
原因:基本监护缺失和受害人及家人防范意识不足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共同研究了女童性伤害问题。从今年3月开始,研究团队分别前往广东、贵州、吉林等地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通过对十余个案例的深度访谈,在收集和分析大量媒体报道并学习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了《女童保护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