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北京今年对非京籍学生收紧入学政策
2014-05-06    新华网-北京晚报

字体大小:

  5月1日,北京市教委启用了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凡年满六周岁的孩子家长可以登录yjrx.bjedu.cn,填写基本信息。市教委强调,今年不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的儿童不能入学,这项政策同样针对非京籍学生以及进入民办校就读的学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非京籍学生,尤其是在民办打工子弟校就读的非京籍学生,对“信息采集”认识不足,其实,由于全国学籍系统的联网,如果不进行网上信息采集,将来无法进行跨省转学。

  据了解,今年本市小学入学人数将达到17.6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人。有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本市小学入学的9.5万新生中,非京籍学生比例就已经占了47.6%。当年的初中毕业生中,非京籍学生比例为33.4%。而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最终都会选择转学回老家就读。

  今年严峻的入学形势迫使一些中心城区收紧了入学政策,其中包括对非京籍学生的“五证”认定增加一些细则。

  西城区今年明确规定办理《在京借读证明》需要提供适龄儿童及其“父母双方”在西城区的实际住所居住证明;“父母双方”在北京市的务工就业证明;以及“父母双方”在西城区的暂住证。也就是说,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一人的证明将无法通过审核。

  东城区则规定,“适龄儿童父母需双方在东城区务工就业、在东城区有实际住所并持有东城区暂住证”。也就是说,需要“父母双方”均在东城务工,并居住在东城,才可以在东城申请入学。

  而海淀区从去年就开始严格对非京籍学生入学的审核,对暂住证办理时间和各种票据证明进行严查。

  业内人士提醒非京籍学生,尽快核对自己是否符合所在区县的入学条件,如果不能在北京进行信息采集、建立学籍,则需要尽快返回家乡办理入学手续。如果怀着侥幸心理,不进行信息采集和学籍登记,偷偷找个民办校“借读”,那么日后跨省转学时将无法被家乡的学校接收。

  背景

  学籍信息全国联网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教育部着手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要给全国2亿中小学生每个人都设定唯一且终身不变的一个学籍号码。为了确保学籍内容的真实,及时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也为了确保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统计方便,防止出现学生在原学校不辞而别,在新学校无从登记和无法统计,教育部确定了“一生一号,籍随人走”的原则。现在北京市启动的入学新生“网上信息采集”工作,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体的,将给每个学生建一个全国惟一的“学籍号”。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今年1月开始在全国联网试运行,并开展全国跨省转学业务办理。学生转学,家长需要向转入校提供孩子的姓名、身份证号和全国唯一的学籍号。特别要提醒的是跨省转学必须使用全国学籍号,所以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自己的学籍号,未来将无法实现转学,也将影响之后一系列的升学考试。(记者 李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市教委:非京籍学生在北京就读公办学校达到84%
· 非京籍学生入学 “五证”要求将细化
· 教育部:非京籍生就读公办校比例逐年增长
· 非京籍学生可办借读 家长期望入学政策放宽
· 44.9万非京籍学生在京就读
· 北京市教委回应非京籍学生义务教育入学问题
· 非京籍学生幼升小仍需“五证”齐全
· 九类非京籍考生可在北京市考高中
· 京中学同城待遇存隐忧 不能高考多数提前返乡
· 小学入学日期将松动 并不意味支持更早入学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