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本报报道了两个“90”后疑因消极厌世,从外地相约来济烧炭自杀的事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而青少年中为什么会出现厌世轻生?他们为什么漠视生命?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事件不再发生?14日,围绕这个话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青少年厌世轻生事件频发
青少年厌世、自杀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让人触目惊心。最近发生的事例也并不少见:
2014年12月,18岁女孩丁双琴疑在古镇镇街头遭遇诈骗后留下遗书离家出走,后自杀身亡。
2014年12月20日下午,成都一位20多岁的女子从春熙路北口人行天桥跳下,坠落到总府路主道上,当场身亡。
2014年12月24日晚,西南政法大学才子聂兆威在网上留诗一首:“平生终负气,一死谢仇讎。怜我生父母,白发送黑头……”后在校外自杀身亡。
“在我接触到的青少年患者中,大多因为学习压力大、求职受挫、情感问题和父母沟通不当等原因造成心理问题。”济南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副会长张洪涛说道。
张洪涛接触的产生轻生情绪的患者中最小的只有11岁,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其妈妈对他的要求非常严厉,不让他玩耍,不给他任何娱乐时间,该学生不堪重负欲采取跳楼行为,索性被家长拦下。
也有许多青年人,因为求职屡屡受挫,觉得生命已经失去意义。2015年年初,有一位女性患者,她在医疗系统上班,与单位同事的人际关系不太融洽。单位领导找她谈话,她便产生了厌世情绪。
自杀已成我国青少年头号死因
“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青少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一半采取过轻生等极端行为,一半在采取轻生行为前受到了家长的关注。即使是这些受到家长关注没有产生极端后果的孩子,也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干预专家进行心理疏导。”张洪涛介绍。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8-34岁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超过了车祸、疾病等。自杀人数是他杀人数的7倍以上。即使算上成年人,在中国所有死亡人群中,自杀也是第五大死因。
在国内,许多自杀者并没有精神疾病,其自杀是在遇到强烈人际关系冲突之后迅速出现的冲动行为。60%的中国自杀死亡者患有精神疾病,而在国际上这一数字超过90%。相当多的中国自杀者是在清醒状态下做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