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有一群孩子成为校园足球的佼佼者,以足球特长生身份进入大学,匆匆四年,如今他们即将面临就业与深造的抉择。近日,记者探访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训练(足球方向)两位毕业生,与他们畅聊校园足球。借着校园足球的东风,他们的求学与择业之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们的就业
“以前我们找学校,现在学校找我们”
上周五,广体足球专项大四的李勇刚结束在母校——广州二中高中部的一整学期的毕业实习,从大四开始,这位广州仔就开始关注教师招聘信息,大学一直成绩不错的他表示,自己更有志于成为一名中学体育老师。“与性格有关,老师工作相对更稳定。”本学期,李勇还通过了一级足球裁判资格考试,更坚定了他以足球为职业的信心。
前段时间,恒大足校分别来到广体、华师招聘足球教练,开出6000元的月薪以及其他优厚的待遇。与此同时,受益于国家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发展,足球成为学校的体育必修课,对足球专项的师资需求比往年增加了五成,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了。“以往学校更青睐田径方向的毕业生,足球则是冷门,现在招聘的比例已经基本持平了。”李勇告诉记者,体育老师是绝大部分运动与训练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理想职业,但迫于就业压力,以往足球方向的同学则大部分进入企业,一边从事文职工作一边为公司踢球。“大环境改变了,我们赶上了校园足球的春天。”他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华师大应届毕业生黄良贤,直至上周日晚,作为校足球队的前锋,他完成了校队寒假前的集训任务。去年年末,阿贤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我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希望能够进入上海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担任助教。”
黄良贤的想法其实很“小众”,但不甘于安稳的他却有自己的考虑,“我从小好动,可以说足球改变了我的命运,在大学期间机缘巧合遇到了报考的研究生导师,他给予了方向和动力。”
在聊天的过程中,阿贤透露大二、大三的两年曾经为日后就业发愁。“之前篮球、排球找工作都不错,而今年有的我们专业的同学还没实习完就已经签约了。以前我们找学校,现在学校找我们。”
他们的体验
“以前重模仿批评,现在重启发鼓励”
对于李勇而言,重返母校当体育老师倍感亲切,中学六年的美好时光依然历历在目,“看到他们(校队球员)就想起了昨日的自己。”经过半年的实习,李勇体会到踢球与教球完全是两码事。“一开始上课比较迷茫,在大学试课时,感觉自己理论还不错,但现实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他说。
大学期间,他参加了D级教练员培训班,“以前强调教练员如何教,现在更加强调球员自我思考。”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踢球的场景,李勇很有感触,他认为过去传、接球、跑位以及射门均由老师先示范,然后学生接着完成,缺乏思考的训练成为一种常态。
“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启发式教育,先由学生尝试去做一个动作,接着由老师指出动作的不足。”由于每一名学生的理解力不同,启发式教学运用在足球训练上花费的精力则更多。“不管是老师还是教练,责任心非常重要。”李勇坦言,除了推广校园足球,提高足球人口以外,培养踢球孩子个性也很重要。
回忆起中学时坎坷的踢球之路,黄良贤也难以忘怀。“当时老师、家长还是担心踢球影响学业,有时候甚至偷偷背着球去训练,不过足球帮助我考上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去年9月至12月,阿贤来到佛山顺德一中实习,运用鼓励式教学让他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以前教练以批评为主,让学生牢记自己的错误,现在更多以鼓励为主,学生的求知欲更强。”他表示,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千秋。
他们的感悟
“以前初中没球踢,现在后悔来不及”
资金、场地以及师资一直是校园足球发展的三大难题,两名年轻人尽管未来就业方向不同,但作为校园足球的亲历者,他们却有着一致的观点:初中最需要配备专业足球老师。
如果说12岁之前主要是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那初中则是学生运动潜能发展最快的三年。李勇回忆说:“初中时并没有足球场,而初中却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提高最快的年龄段。到进入高中再喜欢足球,更多是成为足球的爱好者。毕竟到时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了。”他表示,专业、规范的足球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孩子足球技能,同时也有助于足球智商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由于缺乏专业足球老师或者教练,校园足球课程开展起来并非一帆风顺。平时,校队训练结束,黄良贤与队友之间关注最多还是校园足球,他们认为一节足球课并非跑圈、强调学生体能这么简单,而是环环相扣的系统训练方法。“中学阶段让学生收获系统足球训练方法非常关键,足球所需要的个人技术、团体配合、身体素质以及耐力等素质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黄良贤说。 (记者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