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7时,北京市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北京市教委停课通知随之而来。大家担心,雾霾频现,孩子该如何适应在家学习——
雾霾停课引发线上线下教育新思考
又一次不得已的停课。距离今年12月第一次因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而下达的停课通知仅仅10天!
“当我们停课时,会欢呼暂时放松,但真正该做的,还是重归书桌、重拾经典,更要重回生活,‘学不可以已’。”北师大二附中教师何杰告诉学生。
探索在家在线网络学习
在北京私立汇佳学校,教学楼有新风系统,宿舍安装空气净化器,专门防雾霾的4个气膜馆投入使用。这些气膜馆自带的空气过滤和室温调节系统,能让室内的PM2.5值降到10微克/立方米。
记者从该校了解到,根据自愿原则,学生可以选择到校上课。而更多学校选择“停课不停学”。
12月18日至20日连续三天,人大附中对全校教师进行多次网络教学培训工作,利用数字信息平台的便利性、交互性,探索“停课不停学”条件下的新型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
视频学习、微信互动、家庭实践活动……在第一次停课时,北京市东城区各学校及时启动应对机制,避免大量留作业、做练习等单一的方式。此次停课期间,东城区要求学校积累以往经验,完善应对办法。
北京景山学校从2013年起就着手制定应对临时停课开展教学的预案,他们与网络公司开发了“可视QQ群”远程教学软件,师生通过视频可以实现提问、回答等互动。北京25中学则建立了“微信课堂”,微课、视频、学案等全部实现多媒体应用。
同时,北京数字学校继续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除了网络上的“北京数字学校云课堂”、歌华有线“北京数字学校”栏目继续提供课程点播服务之外,在歌华有线“导视频道”开辟直播时段《和我一起学》,同学们可以和著名作家面对面,一起读经典。而教育机构“好未来”继12月8日启动旗下三大在线平台72小时免费学习计划后,此次再度为学生提供96小时免费课程服务。
大面积停课,建立成熟的应对机制很必要
“孩子在家如何安排?”第一时间知晓停课通知,家长们就相互询问,忧心忡忡:工作日在家学习无人看管,学习效果怎么保证?不到一个月三场雾霾,难免让人担心“停课不停学”从应急转为常态。
“与过去中小学校因为暴雨雪、冰雹等极端天气情况而停课的原因不同,近期北京等地区因为严重雾霾宣布停课,可以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没遇到的新情况。”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认为,近期的停课,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因为保障孩子的安全健康毕竟是第一位的。
“对中小学校来讲,首先要做好停课预案,这样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学生及其家长才能从容地应对。如在每学期开始前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就应该明确哪些课程适合安排在停课期间解决,所需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是什么,相应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如何反馈和评价。”罗志敏表示,“目前公众担心的问题是,是不是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的应变措施?是否每个孩子都具备在家自我学习的条件和能力?为此,建立一套成熟的应对机制十分必要。”
罗志敏介绍,在这方面,英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即家长拥有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离开其工作岗位照料儿童的合法权利。如果学校在灾害性天气到来前后停课,家长不能到岗上班,企业多会购买“学校停课保险”,用来弥补员工因为请假在家误工所造成的损失。
微课变“慕课”,线上线下教学优势要互补
“又见雾霾红色预警,第二次‘停课不停学’。这很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的常态。”作为母亲,晏镝感到孩子们一定会从多次“停课不停学”中有所收获。
“‘停课不停学’,一定不是把学校的课表照搬到家里。”北京五中校长张斌平告诉记者,他常常会记起“非典”时期停课在家的一个多月。那一年,学校有38位同学考上北大清华。他表示,停课在家,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这次停课,学校正朝这个方向努力。
从北京发布橙色预警,禁止中小学生户外活动起,张斌平就在想,这种弹性安排是否会演变为一种常态?教学方式都将发生怎样变化?也许,雾霾停课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重新思考线上线下教育的衔接融合。
“不能把‘停课不停学’简单地理解为在网上开同步课堂。”人大附中教师刘成章表示,那种按传统课表上课的做法,恰恰浪费了互联网最大的优点——超时空性。在家在线学习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的课时、班级限制,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选择科目,选择难度,选择进度。这不光是雾霾下的应急措施,而是日常教育改革题中应有之义——把传统课堂的实时互动性与在线课堂的自由选择相结合。从长远来看,学校应该提前规划适合在家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课型,把一个个微课变成“慕课”,发挥整个备课组,整个教研组甚至全社会的教育力量,做好资源整合共享,这恰恰是传统教育迎接互联网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