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科学课将成小学一年级必修课 专家详解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2017-08-28  新华社  

字体大小: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将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此前,科学课从小学三至六年级设置。本次调整不仅改变了科学课的起始年级,也修订了课程目标。

  专家认为,要大力提倡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科学家走进校园,科学精神应成为每一个家庭重视培养、贯穿人们一生的基本素养。

  变化:新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学目标

  “过去,科学课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认为,此前我们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满足不了国家发展需要以及孩子们和老师们的需求。

  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版的课程标准将科学课的性质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地位更加重要。课程目标除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外,还新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中考虑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内容方面,新修订课标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关键:保护孩子好奇心培养科学态度

  “认识空气”“水沸腾现象的观察”“西瓜虫有耳朵吗?”……在教育部今年下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这些来自生活的科学现象,都成为生动的教学案例。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倡导探究式学习。

  “学校能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我太支持了。”北京一位年轻的妈妈说,孩子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作为家长常常不能回答孩子的疑惑,一边回答,一边偷偷上网查资料,平时常常通过绘本等方式带孩子进行科学启蒙,希望科学课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发挥和满足。

  上海新普陀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叶子”说,自己对科学产生兴趣是在动画片《疯狂动物城》看到一段情节讲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强,觉得好奇,后来就对生命科学产生了兴趣。

  受访教师认为,年龄不能作为区分孩子水平的“门槛”,低年级的孩子个体差异很大。开展科学教育应注重方法、因材施教,多开展观察、实验活动。此外,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高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会逐渐减弱,要更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远大理想的树立。

  建议:科学教育的课堂天地广阔

  专家认为,小学科学课地位的提高代表了教育部门对科学素养的重视,但科学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张晓虎认为,家庭要积极营造科学氛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一些社会机构如社区、博物馆、商场等都可以找到动手体验的机会,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场所。

  北京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馆长张云翼提出,要让孩子们有善于观察的眼睛,积极发现问题;要让孩子们懂得思考,从现象中提出问题;要让孩子们树立良好习惯,知道如何借助于老师、家长、网络解决科学问题;要让孩子多体验,感受科学无处不在。

  “科学家应成为科学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联合主编、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说,科学不仅是关乎知识,而是关乎怀疑和探究。他主持的科普平台“科学队长”就是号召更多科学家参与青少年科普。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颖在科普平台上为青少年讲解生命科学课,她说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就是从一个“香蕉萃取实验”开始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启发,让更多孩子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科技小屋点亮山里娃的科技梦
· 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 怎么教才科学?
· 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会商科学教育工作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学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 以科学教育推进科学普及
· 科学教育要“有趣有料有生活”
· 院士学者献计献策:科学教育 向何处去?
· 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 基教科学教育思考:科学教育亟需突破应试瓶颈
· 科学教育应有国际化视角 不用教科书上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