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专题 > 打工子弟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在城市遭遇尴尬:东搬西迁16年
2011-03-25    三联生活周刊

字体大小:

  东搬西迁16年:城市边缘的“教育游击战”

  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农村劳动力面向城市的流动,从一开始就是这种迫不得已。更为窘迫的是他们的下一代,不是“留守儿童”,就是“第二代移民”。尤其是后者,在种种制度壁垒下,突然成了无所依附的边缘人,甚至连接受义务教育这样的最基本权利,也被视而不见地剥夺了。制度的变更,总是滞后于现实需求,不痛不痒的言辞关注,怎比得上切实行动。易本耀和李素梅夫妇在北京的16年办学实践,就是这种困境下的坚持,他们说“什么都可以等,孩子们的教育不能等,成了文盲,就全耽误了”。

  主笔◎王鸿谅 摄影◎黄宇

  菜地里的“学校”

  李素梅和丈夫易本耀都是河南息县人,县里把各村成绩好的高三学生集中起来学习,两个人这么认识了,可是当年都没考上大学。易本耀又接连考了两次,语文考过全县第一名,但数学和英语太差了。1983年,李素梅在乡里当了老师,屡考不中的易本耀应征入伍,当了3年坦克兵,退伍回来,做了乡粮管所的粮管员。

  生活不易。寒暑假李素梅都会做点小生意,“一个假期也能挣上一两百”。易本耀也有过雄心壮志。“我每月工资还不到60元的时候,他敢一下子从信用社贷款4000元,说是批发那种大扫帚,进价一把3元多,结果拉回来一车全是小扫帚,零售一把两元钱都卖不动。”李素梅用手比画着大小,好气又好笑地说,“肯定是装车的时候给人骗了,他这个人,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赔钱的事情还不止一次。“有一年,他跟人合作下乡收购粮食,事情由对方操办,他管工人的吃住,在餐馆里赊了一堆账,结果一个秋收忙下来,对方说没挣到钱,能怎么办,欠的钱还得自己还,他就是太实在了。”

  李素梅在息县当了10年乡村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从29元只涨到了69元。她参加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被成绩不如她的人挤掉了。家里兄妹8个,因为一个姐夫在北京当兵,陆续都来到了北京,打工、卖菜、摆摊,站稳脚跟后,把父母也接了去,还屡次劝她也去,“做什么不比在村里教书强,一个月怎么也能挣好几百”。1993年2月,县里清退民办教师,促使她下定决心。

  到北京后,李素梅跟着妹妹在五棵松河边的早市摆摊,卖儿童服装鞋袜,第一个月就挣了500块钱,等于她教书大半年的收入。虽然也操劳,但跟“一星期30节课还要当班主任”比起来,轻松太多。可是北京有另外的烦心事,除了她的女儿在老家,其他兄妹的孩子都在北京,“一共9个,最大的11岁,最小的7岁,都没上学”。北京公立学校的门槛太高,借读费和赞助费加起来,直接把他们吓了回去。李素梅看不下去,她自己在念书上吃过亏,“12岁哭着闹着才有机会上学,比班上的同学都大,特别自卑”。在当民办老师之前,她做过村里的扫盲老师。“我在上面讲,他们在底下打毛衣编草绳,根本学不进去,太费劲。读书还是要趁早,错过了这时间,再想补回来太难了。”她说。

  家里人一起动手,在五棵松沙沟的菜地里用竹竿、油毛毡和石棉瓦搭了个10平方米左右的窝棚,砖头垒成课桌,水泥抹出黑板,把9个孩子都交给了李素梅。下定决心“一辈子再也不教书”的李素梅,1994年9月阴差阳错又当起了老师,只是和曾经的民办教师身份相比,更加名不正言不顺。“办学校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也没那想法,只想帮亲人们解决点眼前的难题,孩子们跟着课本学下来,就算哪天送回老家,也能跟得上班,不至于被耽误了吧。”李素梅说。没想到,消息传得还真快,陆续有家长辗转找来,说了一箩筐好话,非得把孩子留下。也就一年时间,到了1995年夏天,李素梅已经收下50多个孩子,她的菜地窝棚,真的成了一所学校。丈夫易本耀也在这一年辞职,到北京来帮忙,教他最拿手的语文,还给学校取了个名字,叫打工子弟学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