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聚焦-透视:香港“小升初”什么样?
按:2013年5月26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公开”研讨会。香港学者介绍了香港在小学升初中政策和教育信息公开方面的经验,可为北京和大城市的小升初政策改善作参考。下为根据会议整理的简报。
香港的中小学校分为:官立学校、津贴/资助学校、直资学校(“直接资助计划”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前三类是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经费,占全港学校总数的90%左右。其中拥有较大办学自主权的直资学校,既能获得不低于同规模津贴学校的补助,也可以收取一定的学费。此外,还有私立学校,以及收取高额学费、提供国际课程的国际学校,约占总学校数的6.6%。香港中上阶层和外国人子女主要在国际学校就学。
香港基础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普及义务教育阶段(战后到70年代末);均衡义务教育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特色义务教育阶段(公元2000年至今)。目前,香港的中小学校为家长提供了多元的教育选择,形成较成熟的小升初政策环境。
一、香港小学升初中的升学机制
在上述5类学校中,如果选读国际学校、私立学校、直资学校,就无需参加由教育局组织的派位,这些学校可以自行收生和收费,家长可以自行向这些学校申请。但是,家长需要告知教育局选择放弃政府资助的学位。
在香港,小升初主要是指在官立学校和津贴学校就读的学生升读初一。直接资助学校也可以申请参加派位,只是政策更为灵活,直资学校自主权更大。参加派位的学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必须是香港居民,包括持有临时身份证的居民子女;(2)学生必须是就读于官立小学和津贴小学。(3)学生在过去从未获派中学学位,这是为了保证公平,避免有的学生多次参加派位。
1、制度设计的价值
香港小升初派位的政策机制主要建立在教育均衡的价值基础上。一是保障生源均衡。虽然随机派位会造成学校接收的学生能力差别较大,学校一般不会同意,但是香港几经辩论还是认为中学应该有不同能力的学生一起学习,避免将最好的学生派到某一学校、最差的学生派到另一所学校,保证学生生源的均衡。二是保障学校均衡。派位时,电脑会先将学生在小五小学期及小六上、下学期的校内成绩标准化,将学生分为三组,但每所学校内的三组学生比例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不同的小学根据教学素质的不同而调整。但教育局不对外公布参加派位的中学有多少学生是1组的,有多少学生是2组或者3组的,这样做避免把学校标签化,不让家长和社会误解学校是分层次或者好坏的,所有学校都是同等对待。三是尊重家长的选择性需求,给家长提供必要的选择;政府会提供足够的咨询,协助家长做知情的选择。
2、两段式的派位设计
香港中学派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小六第一学期(十二月上旬),为学校自行分配学位阶段。
所谓自行分派学位是指各参加派位的中学可以自行招收不多于30%招生名额的小学六年级学生(直接资助学校可以自行收生超过30%)。这种安排为家长和学校双方都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学校希望自己招收一些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特色的学生,家长也希望为子女选择心仪的学校。
第二阶段是统一派位阶段,一般在小六第二学期(四月中旬)。学校留出65%的学额供统一派位。两段式的派位制度既满足了特长生和特长校的需求,又满足了普罗大众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