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创造性人才。
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洋纳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开发并发表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如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教学中,在给出学生一些问题让其思考后,总要问一些问题: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解决是否合适,还应该怎样解决等。通过启发,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瑞士日内瓦大学做过一次调查:在69个数学家中,有62个人说他们的重大发现是从突然的启发和非理性思考的预感中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要努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重点,尽量多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充分拥有“have a try(试一试)”的机会。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也就是说智力因素并不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它还包含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缺乏健全的人格,缺少独到见解而依赖性很强,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人。此外,美育所进行的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可能直接影响创新教育,迁移到发展创造过程中去;美育对发展形象思维的作用,其他各育不可替代,而形象思维目前是开发大脑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提供了生理基础,而且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有重要影响,这已经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所证实。
因此,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创新能力更是一种人格待征,是一种精神风貌,是一种综合素质。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好奇、质疑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但由于学生年幼或缺乏经验,常会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问题,这时教师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否则,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