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教学研究 > 数学教学
数学家:中小学数学教育该怎样引导?
2001-10-23    夏欣

字体大小:

  杨乐,1939年生于江苏南通,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曾在函数值分布论的研究中取得了让国际同行瞩目的重大成果。

  5岁起就读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南通中学,北京大学数学系,1962年应考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生,成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关门弟子。

  记者:数学家眼中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一个参照指标。能否就你的了解评点一下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杨乐:毫无疑问,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无论对于传统的工科、理科,还是信息、经济、管理等新兴学科甚至于人文学科的学习来说,数学方法都是必要的基础和工具。包括研究生的培养、高层次人才所特别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基础。我个人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

  我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仅有基本的了解,大致的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学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我想其中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齐整,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应试的影响,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记者:你的意思是数学教育很重要,但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重要。那么你对遍地开花的数学奥校、数学特长班、数学竞赛这类事物怎么看?

  杨乐:关于数学竞赛、奥校、特长班这类事物,我的观点是不应该一概倡导,或者一概反对,它应该成为比较自然的事情,专门的刻意的竞赛不宜提倡。数学竞赛应该是主要针对高中生的事情;并且只限于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作为业余爱好去鼓励。不宜全面铺开,层层选拔,搞成竞赛前有如“职业运动员”那样的培训。

  现在这类事情在中小学搞,无非是让学生做些复杂的、偏一些的题,这些解题技巧多半又是“填鸭”式地“灌”给学生的,学生没有消化思考的时间,又忽略了兴趣,很难把它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反倒弄成了负担。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又是家长或老师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的。小学与初中生有其年龄特点,即使成绩好的学生自制能力也不强,别说为国家、为科学,就是为自己学,也不见得都能坐得住。我不到5岁上小学,一直到初中一年级,也谈不上自觉性。即使对自制力较强的高中生,也不宜像职业运动员那样培训。应该注重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培养兴趣,顺乎自然。

  记者:你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有哪些具体建议?

  杨乐:最根本的当然还是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但我的想法首先是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举一反三,不要无所不包,追求全面。课外作业应该是基本型的,量不要太多,目的是训练能力,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完,不需要把特殊的、技巧复杂的解题方法加给学生,不应让相当多的学生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只有在学生学得比较轻松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兴趣,并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

  不要对其中少数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不放心,怕耽误了他们,真正学得好、有特殊兴趣的学生会有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接触广泛与深入的内容的。自己找书看,找题做,比老师大量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我当年上中学的时候就属于这个类型。我就读的南通中学是省中,学习环境非常好,也没有特殊要求我这样的学生。我的习惯是,上课专心听讲,当堂就能消化所学的内容,课外认真阅读参考书,动手做习题。这样,学得很轻松,成绩突出,数学考试前从来不需要复习。

  当然现在的情况与过去不同,这些想法在教育实际中会受到很多制约。问题还在于许多家长对“奥校”一类非常痴迷,甚至可能觉得像我这样的说法是“误导”,这是教育观念问题。

  《光明日报》2001年10月23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