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教学研究 > 语文教学
要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
2001-11-22    安徽省望江县雷阳镇小学韩寄望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由“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把语文课上成分析课”到“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由“满堂灌”到“满堂问”到“满堂练”。使人不免发生怀疑:命运多舛的语文教学是否又是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正如语文教学上的讲解法本身是切实可行的,但偏激地理解和运用讲解法使教学掉进了“满堂灌”的泥潭;同样如此,不顾及提问设计法的教学特点就会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深渊。如今,如果我们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加强偏激地理解,练之过极,就很可能使语文教学顾此失彼,走向一个新的误区。所以,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是搞好语言训练的有力保证。

  特点之一:语言文字训练是指对语言的训练。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正因如此,人们赋予了语言丰富的感情,因而就有新鲜活泼的丰富的语言。而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语言,训练这些语言就不是机械的了,而应是充满感情的训导和练习。因此,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要掌握语言的特点,训练要讲究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这有别于其它专业(如体育)单纯的技能练习。

  特点之二:语言文字训练是情中训,趣中练。语言文字训练究竟是什么样的训练?语文课是集思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语言是外壳,表情达意才是语言的内涵。如果说数学课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再通过练习解题达到知识的迁移以求熟练,这一过程是晓之以理的认知过程,那么语文课则是一种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情中训,趣中练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大特点。

  特点之三:语言文字训练是练中有训,训中有练。语文教学中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不对!满堂练,也不对!因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绝不是练习。但是如果这样说,满堂地灌、问、练,对不对?不难理解,将讲解式灌输、启发式诱问、指导性练习有机地应用于一堂语文课中是切实可行的,问题是要“有机”。而这里对“灌”、“问”的理解不就与“训”的意义相关吗?所以说,语文训练是练中有训,训中有练。指导与练习是相辅相承的。

  特点之四:语言文字训练是一种感染,一种陶冶。无论是什么方式方法的语文教学,“感染”一词总会在教学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支离破碎的讲解毫无用处。目不识丁的幼儿也会说出像模像样的似大人的话,原因在于对语言的感染和体验,在语言环境中的熏陶。所以,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来说明语言训练的特点是最恰当不过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我们只有创造促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感化的训练场,才能使受教育者“入境始与亲”,才能使饱蘸情感的语言内化于受教育者心中,以达到深刻理解祖国语言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又集思想性、情感性、意趣性于一炉的全方位训练。这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语文课“连带功效”的作用,它们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练中有思想,练中有情感,练中有意趣,不能分开。所以,小学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少年儿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还要使他们在训练中得到思想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意趣的渗透,使少年儿童在有着纯正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浓厚的志趣的基础上更深刻、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