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性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数量。目前,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泛泛地串讲,教师费力费时,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常识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如何搞好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呢?
一、针对课文特点,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语文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常识,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语言训练。要从传授科学知识和学习表达两个方面,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制定准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传授科学知识,是常识性课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海底世界》一课,我们要让学生认识海底没有风浪,海底除了深水鱼发出的光点外,不见亮光;海底有水中听音器才能听到动物的“窃窃私语”;海底的动物大约有三万种;海底的地形奇险,植物大小不一,色彩多样;海底的矿物丰富。这些科学常识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来传授的。对于《海底世界》一课,应抓住哪些知识点,从哪几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呢?
1.用词精当,修辞严密,科学性强。如“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一句,“已经知道”暗示了还有不知道的。“大约”说明三万种不是准确数字。抓住这类词语训练,培养学生表达的准确性。
2.用词形象,富于变化。如第三节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象在打鼾。”用“嗡嗡”、“啾啾”、“汪汪”这些象声词摹拟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把抽象的鲜为人知的事物(海底动物的声音)变为具体的人们熟悉的事物(陆地动物的声音)。“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表达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3.以典型事物例说明事物。如写动物的活动方式时,先以“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一句总起,然后选择最典型的四种动物来写:最慢的、最快的、倒退的、靠外力的。写植物选择最小的、最大的。抓住这样的段落进行训练,让学生领悟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连句成段的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首尾互相呼应。文章开头提出:“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吗?”结尾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圆满地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开头、结尾整体感强,思路清晰,是训练学生练写开头、结尾的好范例。
由此可见,要提高常识性课文教学的效率,就要处理好传授科学常识和学习表达及说明方法的关系。从以上两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效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上,避免把常识性课文上成单纯的常识课。
二、挖掘教材语言因素,精心设计训练项目
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听说中学习听说。可见,语文基本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常识性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习了解某种科学常识,学习作者怎样表达、说明这种常识的,即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说明的顺序。
1.按说明的方法设计训练项目
常识性课文一般是以说明为主的文体,“说明”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做客观的科学的说明,使学生对事物有所了解,从而获得知识。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常识性课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介绍性的科学小品文,它以平实的笔法,准确地介绍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等,如“《太阳》、《鲸》等。另一类是文艺性的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的特点是运用文艺的笔调,如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