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了。回顾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变迁,特别是语文教材方面,变化最多。对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有不少错误观点。在作文教学上,也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回顾过去的历程,从而吸取经验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是一门主要科,又是从事学习的一条金钥匙。郭沫若说:“青年人要有三个基础:思想基础、科学基础,语文基础。”老作家冰心在80岁时说过:“在中小学的课程里,哪一门是最重要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应当是语文。”作家秦牧也说:“我希望中学生们,这些年轻的朋友能够重视对祖国语文的学习,掌握运用祖国语文的本领。”这都充分说明语文的重要性。
全国解放后,语文的教材教法,起了很大的变化。解放前称为“国文”,所选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范文。解放后称为语文,在教材上淘汰不合要求的文章,但不少范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爱莲说》、好的唐诗宋词、《最后一课》等也保留着。在作文方面,学生写白话文、古文都允许,解放后统一用白话文。
解放后,我国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实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从1956年起全国推行,这对语文教学起了促进作用。首先是简化汉字,减少了很多笔画,节约了不少时间,学生在认字和书写上感到很方便。教师在教学上,一律用普通话,不懂讲的要自己补课。汉语拼音方面,对正音和学习普通话大有帮助,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连小学生也很快学会,查字典也方便得多。
1956年,全国语文进行一次尝试和改革,主要是课文和汉语分家,由教育部统一编印《语文》课本和《汉语》课本,而语文课本的教材变动最大,近乎一套《中国文学史》,从先秦讲起,综说每个朝代的文学发展概况,接着选讲古典诗文教材,如是者一册册编下去。那时候,变成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当时很多语文教师很难适应,纷纷到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去学习,古典文学班突然增加,汉语班也有不少教师参加去补课。当时在教育界中,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怀疑观望的,但这是教育部的部署,又是全国试行,所以继续试验下去。很显然,把语文分为两门课程,又要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是有利有弊,总的来说,是弊多于利。
五十年代后期,全国开展反右派斗争,情况又发生变化。上述语文、汉语分家,从1958年起全部废止,恢复过去的语文课本。那时候,左的思潮对语文教学有很大冲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常变动,使语文教师无所适从。教材的应景文章、配合政治运动需要的文章开始多起来。语文教材自解放后都经常变动,毫不稳定,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要重新学习,无法做到熟悉教材和熟练教法。
六十年代中期,全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教育是个重灾区,语文教学破坏严重,极左思潮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用体力劳动代替文化课,学生文化水平达到历史上最低点,当时有人甚至主张取消语文课,和政治课合二为一。很多语文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由生物老师、职员、工宣来担任语文教学。但公然取消语文是行不通,便在教材上来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实际上是政治课程,“语文”变成名存实亡。到了1974年至1975年,语文课本的教材与政治课本没有多大区别,当时可由地方自选编印语文课本,试以广州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印的《语文》(高中二年第一学期)为例,其目录摘要如下:
目录
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关于思想文化工作的部分论述
第二部分搞好理论辅导工作,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附文一:一堂生动的理论辅导课
附文二:为什么要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
附文三: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
第三部分进行回忆对比的阶级教育,将革命进行到底
附文一:今歌昔泪两重天
附文二:毛主席把我救出火坑
第四部分开展革命大批判,横扫封资修
一、开展革命大批判的重要意义
二、为革命写好大批判文章
三、怎样举办革命大批判专栏
附文二篇
第五部分开展小评论活动,团结人民,打击敌人
附文一:吃吃喝喝决不是小事
附文五:“农民——大学生——农民”就是好!
第六部分开展革命故事活动,宣传新人新事新思想
一、开展革命故事活动的战斗作用
二、革命故事的编写
三、开好革命故事会
附文一:水上交通站
附文二:一袋谷种
附文三:理想
像这样的《语文》课本和教材,可以说是“天下之所稀闻,古今之所未有”。所谓“附文”亦即范文选讲,以《吃吃喝喝不是小事》为例,是选自1970年第二期《红旗》杂志,可见极左思潮已达顶点。一雷天下响,当时全国各地自行编印的《语文》课本,都是大模小样,甚至更左。总之,过去传统的教材和教法,《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全被废除了。
粉碎“四人帮”后,语文教学开始恢复“文革”前的教材教法,但左的思想还非常严重,不敢有所革新,所选教材都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以1977年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课本为例,课文只有16篇,毛泽东、列宁的占4篇,鲁迅的占2篇,学大庆、学大寨的文章共2篇,《华主席走遍祖国大地》1篇,《四个现代化与无产阶级专政》、《血染战旗红》应景文章2篇。中国古典文学有《岳阳楼记》辛弃疾词共2篇,外国文学《变色龙》一篇。实际可以作为真正的范文,可说寥寥无几。到1979年稍为好些,教材分散文、诗词、说明文、议论文、小说、中国古典诗文6个单元,能起范文作用的较多,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共8篇,数量增加了。
自从改革开放后,左的思想开始肃清,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了。《语文》课本的编选出版,统一由教育部审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各地方自行编印出版被停止了。以1982年初中《语文》第五册为例,选入课文30篇,数量翻了一番(当中有些不规定要讲),能起范文作用的教材多了,选入课文已相对稳定,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共10篇,占课文总数三分之一。到1988年,思想更解放,过去被认为“人性论”的袁枚《祭妹文》,抨击秦始皇的《阿房宫赋》,被视为休闲生活的《归去来辞》,过去一直不敢选入,现在已选入课文,这些不朽之作,深受师生欢迎。在教学上还硬性规定,优秀的古典诗文,还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在教学方法上,古文多用串讲法,其他课文可先由学生向全班朗诵,教师讲解时,教法比较灵活,有教师有学生讲。有些教师实行“精讲多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些练习或做作业。
最后,还要说说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无非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目的达不到,语文教学尽管不能说失败,但亦不算是成功,所以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以写记叙文为主,也开始学写议论文;高中以写议论文为主,也写比较复杂的散文。至于说明文、应用文,初中高中也适当练习。
自五十年代中期至“文革”前止,对作文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当时一般中学两周作文一次,重点中学周周作文。每学期要有若干篇精批细改,教师作出摘录笔记,小结一次,作为作文讲评之用。好的文章则贴堂鼓励,或送至报刊发达。存在问题在讲评时指出,但不点名。病例来自学生作文,他们听起来感到实际、亲切。有时指导学生修改文章,或由学生交换批改。作文方式,有堂上两节完成,立即交卷,有在课外自由定题作文。卷面要整洁,书写要端正,标点符号要用得准确、错别字每个扣一分,这都列入作文质量一部分。经过这样严格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很快提高,并且收到效果。有些高中毕业生虽然考不上大学,但后来亦能当编辑、记者,或成为作家。广州有个青年曹淳亮曾上山下乡,“文革”后回城,《黄金时代》招聘编辑人员,须交《台风过后》作文一篇,他写得最好而被录用。不久被调去创办《南风窗》杂志,又任过广州出版社负责人,最后被提拔为《羊城晚报》总编辑。解剖一只麻雀,就可以看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很重要,又是一项就业技能。一个高中毕业生,读书12年,写篇千字文也不通,这是说不过去的。
当时中学为什么比较重视作文?解放后17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只考作文一篇,其余什么都不考,而且全是命题作文,例如《从唱〈国际歌〉所想起的》,学生可以敞开思想,结合实际来发挥,不会内容空洞。至于考文科的,则加考一小段古文翻译,例如有一年是选《列子》里《薛谭学讴》改写为现代汉语:“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仅,遂不敢言归。”这是个完整小故事,文字不多,可以考出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和汉语知识、文言虚词。
当时有人怀疑,只考一篇作文,教师会不会对讲授课文大打折扣。后来经过研究讨论,认为对学生讲解课文,除了在思想受到教育外,更重要的是从范文中学习篇章结构、语法修辞,文字技巧、写作方法。教师有权力去选择课文来讲,这样可以有较多节数来进行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在学生方面,可以学得主动、活泼,减轻思想负担,不必死记硬背,又有时间多看课外读物。因此,17年来一直坚持只考一篇作文,因为在文章中可以全方位地看到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评卷时设立若干项目要求,每项打上分数,加起来是总分,因而评卷标准不会出现很大偏差。其实在传统来看,我国历代的科学考试,都是只考一篇作文,可以考上状元、榜眼、探花。北宋苏轼青年时上京考试,当时作文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他写得很好,为主考官欧阳修赞赏,考中进士及第,名震京师。苏轼这篇论文已选入《古文观止》,读者不妨找来看看。总而言之,高考只考一篇作文,考文科的加考一段古文,这个做法值得今天参考。
到了文化大革命,语文教学成为重灾区已如上述。那时候,作文几乎成为可有可无,学生也效法“白卷英雄”张铁生,不交作文老师也奈何不得,因而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降到历史上的最低谷。有个中学生写信给父亲,开头就写“爸爸们:”被父亲骂一顿。文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更为常见。有个学生在作文里写着:“太阳下山了,收割任务完成,班主任和我们一起同归于归。”有个学生开头写道:“太阳纷纷出来了”。有个学生写个请假条:“我因病故请假三天”。有个学生将斧字写成爷字,变成“我拿起爷头就砍。”所有这些,都成为当时笑柄。
改革开放后,语文教学拨乱反正,走上正轨,对作文教学开始重视起来。但由于高考指挥棒不好,高考语文变成烦琐哲学,大考语文知识,什么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应有尽有,内容项目相当繁杂,考生几乎目不暇给,而且占总分比例很高。有一年,语文知识占总分70%,作文只占30%,这样一来,教师必然跟着这根指挥棒团团转,讲少一篇课文也不行,对作文教学自然不予重视。后来有所纠正,语文知识和作文分数各占一半。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40多年的语文教学,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可作为今后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参考。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