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繁体字再次成为“两会”热门话题,并在社会上引发诸多争议。大多数人认为,简体字才是“正统”,恢复繁体字则显得有些食古不化,挞伐的文章也多见报刊、网络。
可以肯定一点,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优点,哪一种都可以使用并传承。试想,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等,文字在不断地演化。相对于今天的简体字来说,那都是繁体字,并沿用了数千年。
文字是用来表意的,就汉字的造字原理来说,不外乎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等。也就是说,文字应在最大程度上,直观地表达所指代的事物。就这一点而言,繁体字虽然写起来繁琐,却无可辩驳地起到了传形写意的功能。就拿“爱”字来说,繁体的“爱”中间有个“心”字,有心才成爱,无“心”之爱当然令人费解。
再那“丰”字来说,繁体的“丰”可谓繁琐至极,但既有豆,又有盛满东西的器皿,我们看到这个字的时候,仅从字面上就能明白何者为丰。相反,简体的丰则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三横一竖,写起来简单,但,老师在给学生讲这个字的时候,又有什么可供联想?
有人会说,文字就是取其简洁,只要笔画不繁琐,容易推广就行了。简体字的推行,的确在普及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那些笔画很多、很难写的字,一夕之间删繁就简,很多人不再视写字为畏途,在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之时,其功不可没。
一个民族的文化,那绵延了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固然不只是在文字之中。但那些珠圆玉润、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的繁体字,若在我们推陈出新地不断简化中,最终成为历史的遗迹,我们是不是有愧于先人,有愧于他们一笔一画刻凿出来的古老文明?
繁体字的彻底没落,从目前的情势来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虽然,如今的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及海外的华人,依然亲近并使用繁体字。香港所有的报刊,港人从小写的字,都是繁体字,但随着内地文化的强势蔓延,两地经贸联系地更为密切,简体字的风行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此时,我们对那些对恢复繁体字的呼吁,不应责难,而是要多一份宽容。任何一种文化,要出现断层容易得很,但在断层之后再行补救,就难上加难。从古到今,许多民族的文字消亡,附着在其上的历史也随之湮灭,令人触目惊心。如今,少数人也许还能看懂繁体字,再过十几年、几十年,还会有谁知道繁体字背后那丰满的内涵?(武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