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学生只能辨认很少的繁体字 资料图片
简化字用了几十年,除了古书和一些书法作品,人们难觅繁体字踪迹。不过前天下午,被称为“千分大考”的复旦水平测试,语文第一题就是辨别繁体字书写错误,让不少考生干瞪眼。有人感慨这些字“见都没见过,怎么可能知道用得对不对?”无独有偶,去年12月武汉大学国学班招生考试,也传出考生们被满纸繁体字考题吓蒙的消息。昨天,黄征等15位省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给中学生、大学生进行繁体字“扫盲”,特别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不论文理科,都要学一年的繁体字和异体字。
现状调查
大学生大多不认识“孃”
黄征委员在南师大担任文学院的相关教学工作,20年前就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繁体字知之甚少。而20年过去了,情况依旧,“我对学生要求也不高,只要认得基本的一些字就可以了。”然而最近他给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的学生们出题考试,考题中一道“嬢”字绝大多数不认得。29名学生就有25人答错。实际上,这“孃”又写作“嬢”字,简化字就是“爹娘”的“娘”,算是个常见繁体字。
“不用刻意学就能猜出很多,但是一个也不会写。”对此,白领小刘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从小就爱看漫画书,这些漫画通常是台湾翻译过来的日本漫画,文字也都是繁体。”他坦言一开始也看不大懂,为了弄懂意思,常是根据上下文连蒙带猜,后来看多了也就渐渐熟悉了。还有人表示自己学生时期常去书屋借书看,当时相当一部分的港台小说都是繁体字。而白领赵小姐则是港剧迷,通过大量电视剧的繁体字幕熟悉了不少繁体字。凭借这点“基础”,她去香港旅游时,看菜单、挑景点时都没遇到什么障碍。
“繁体字啊?我能准确认出的100多个吧!”南京一所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小文这样描述自己的繁体字认知水平,如果让她写,她不敢保证能写对几个。她接触繁体字还是大一时,当时是书后有四五百个繁体字的附录,老师勾出了其中100多个常用的让大家掌握,后来考过试也就算了。“因为用处不太大,所以现在也忘了,但如果有时间我还是想通过阅读来补上这一课。”小文说,她认为繁体字很美,而且很多都是表意的,可以从字面看出文字的深意,而很多简化字已经没有这一特点了。
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普通中小学生对繁体字的认知就更少了。记者昨天来到长江路小学,特别找到最高年级六年级。六(4)班小姑娘孟亦琦是大家公认看文学书籍多、写作文好的孩子。“繁体字没学过,不过猜一猜还能猜出来。”小琦说,自己也读过不少中国古典名著,但都是简化字版本,所以并没有从传统经典上接触到繁体字。“倒是在QQ上,有很多网友都喜欢用繁体字签名,这样我才认识了一些。”
业界看法
大学生应“识繁写简”
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吴锦很赞成大学生学习繁体字,但不同专业学生要求可以不同。“古代文学、文博、历史等专业的大学生肯定要学繁体字,否则就不能看文献了。而理科生能识1000多字就比较合适。”
吴锦认为“识繁写简”四字要求对文理科生都适用,只不过要求不同。文科生的一些有深度的专业典籍都是繁体字的,如果不识繁体字,研究就没有深度。“文科生一般应达到7000字左右,这是最基本的。”他表示,文科生如果深入学习下去,识繁体字的数量还会更多。“康熙字典有四五万字。”对于文科类的师范生,他认为也要和普通文科生同样要求。而对于理科生来说,认识1000多字差不多。
大学阶段要学7000多个繁体字会不会不胜负担?“的确如此,所以建议高中阶段就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要打好基础,到了高校才能进一步提高。”他还提到前天举行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中就出现了繁体字,不少考生反映看不懂,找不出正确答案,而这也反映了高校自主招生中对优秀考生传统文化基础的看重。
“虽然目前江苏高考(微博)考试说明中没提到要考繁体字,但文科生有40分的附加部分,未来也不妨尝试对繁体字的考查。”吴锦表示。
金陵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王奎礼说,现在一些中学语文老师都不会写繁体字,中学课本里也没有这些内容。“中学语文老师在师范学的也就是一些造字法等等,勉强认识一些。”他认为一般学生没有必要刻意学习繁体字,而那些有志于从事专业研究的学生可以平时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