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办好农村校还需理念升级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农村在校生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农村教育仍然是中国义务教育的主要部分。高度重视和发展农村教育不仅事关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而且事关国家人力资本竞争力提升。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通过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有力改善了农村教育的硬软件条件。除了乡村学校、教学点的数量有了充足保证,我国乡镇教师、乡村教师的月收入也逐渐提高,2016年分别达到3965元和3550元,高于县城教师的3446元。但必须注意的是,总体而言,农村教育还是我国整体教育的“短板”,农村教育的质量、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城市学校、城市教师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办好农村教育,增加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是硬道理。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要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快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国家基本装备标准。这是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基础性工作。统计表明,201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呈现三个“一半以上”特点:一半以上投入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
当然,增加投入只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一方面,目前乡村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城市学校差别不大,这事实上导致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难以和城市学校相提并论,形成农村教育比城市教育差的固化思维。同时也令乡村孩子的学习摆脱不了应试,这一方面影响乡村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让部分乡村孩子觉得读书没太大价值——读书就是为了能升入更好的学校,而如果成绩差,不能进更好的学校,读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有不少专家从教育角度分析,相比拥挤的城市学校,小规模的乡村学校,有着很大的教育优势——小规模、小班化,适合进行个性化教育,开展交互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可这是需要前提的,既要乡村学校有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优秀教师,也需要乡村学校摆脱应试教育,结合乡村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培养受用终身、让生活更美好的能力。为此,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全国推进新中考、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农村学校课程建设,让每所农村学校提升品质、办出特色。(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